說到富人與窮人之間的差別,我們都會想到財富和身份的不同,但除此之外,更多會體現在性格、心理、氣質等方面。
一位幼兒教師說,她整天跟孩子和家長打交道,喜歡觀察,也喜歡分析和研究。她說,很多家長好面子,即使家庭條件不好,也會給孩子穿好的、用好的。乍眼一看,孩子們沒什么差別,可時間一長,就能看出哪些孩子家境是真的好,哪些孩子只是被刻意地包裝了,因為這3個特征怎么都藏不住:

1、穿著打扮不合體。家境不好的孩子穿的衣服常常不合體,不是大了就是小了,這說明經濟不好的家庭不會把錢過多地花在孩子的穿著上面,買衣服時總想著能多穿兩年,或者即使衣服小了也讓孩子將就穿。還有的孩子穿得都是“名牌”,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小攤上買來的偽冒品,這也說明家長愛慕虛榮,但又沒那個經濟實力。
2、視野和格局小。如果孩子的家庭經濟條件不怎么好的話,他們的生活會變得非常節儉,常常為了省錢拒絕團建,尤其是學校組織的集體活動或者聚會,家境差的孩子就會失去接觸外面世界的機會,不能看到廣闊的世界,這就會導致孩子的視野和格局變小,孩子的見識僅在于自己的圈子中,這樣的孩子到了未來之后會因為無法把握機會路越走越窄。

3、孩子缺乏自信。自信心是每個人都必須具備的,它可以讓你受到別人的尊重,更能夠讓你獲成功,自信心的力量就是充分地認識與評價自己。通常,自信心強的孩子,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都會表現得非常積極,有什么活動總是第一個站出來,而老師也很喜歡這種孩子。
對于成長中的孩子來說,穿什么衣服、用什么品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培養他們擁有寬廣的視野和格局、強大的自信心。因為擁有了這些,他們才能積極地與人交往,與朋友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因為自信心,孩子也會變得更勇敢,什么事情都喜歡去嘗試。

所以,平時家長們要尊重孩子,不要打擊他們的自信心。在家長與孩子這層親情之中,孩子是很被動的,往往家長掌握著決定權,當家長跟孩子觀點發生沖突的時候,你就需要調節自己的行為。幫助孩子養成堅強自信的性格,這樣對孩子的成長才有幫助。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生活即教育”,簡單的五個字卻富含哲理,家長們養孩子的時候物質方面雖然可以節制,但是精神方面一定要富養孩子。平時家長可以多帶孩子去各種場合,讓孩子學會如何跟別人交流,最重要的是同齡人的或伙伴要多接觸。所以,真正決定孩子未來的是家長的教育方式。
你同意作者的觀點嗎?你家的孩子有上述的特征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