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鐘靈毓秀的齊魯大地上,蘊含著豐富的手造產業,種類豐富、品質上乘,如同一座令人目眩的傳統手工藝寶庫。山東的岱青海藍間沉淀著文化,一陶一瓦里都藏著故事,膠東手造更是山東手造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青島貝雕、煙臺銀壺、濰坊風箏、威海大花餑餑、日照黑陶……一方水土養一方風物,膠東地區擁有33家“山東手造·優選100”首批“山東手造”優質單位,一針一線、一釘一鉚都寫滿了膠東文化的傳承,為手造產業注入獨特的靈魂……“膠東手造”從歲月沉淀走來,串聯起文化傳承的針腳,也蘊含著產業發展的新活力。
關于“山東手造·膠東手造”,聽聽大咖們怎么說。
本期我們采訪到的是煙臺海陽市手造傳承人李魯鵬,聽他講述對于膠東手造以及手造文化產業的見解。
李魯鵬
膠東地區煙臺海陽市手造麻姑島手工皮雕、皮塑技藝傳承人、山東考工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限公司創始人

手造,是一種生活態度,可以讓人們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慢下來,享受那份寧靜、悠閑。手造不僅是人們追求物質享受和精神享受的一份儀式,也是人們內心情感和生活方式的釋放與沉淀。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對美好生活和幸福未來的追求與向往。
據李魯鵬介紹,膠東半島的民間傳統手造技藝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古老的手造技藝穿行在每一個山水之間,世代流傳于膠東半島,并在當下與當代科技相結合形成現代手造技藝。其中,海陽的手造產業項目豐富,目前以個人愛好及小型工作室為主,代表性的工廠規模不算大。
皮雕、皮塑技藝古已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時期。作品內容和創作內涵極為豐富,用旋轉刻刀及印花工具在頭層牛皮上刻劃 、敲擊、推拉、擠壓,從而創作出各種表情、深淺、遠近等感覺及效果,或是平面山水畫或綴以裝飾圖案的形物,使圖案紋樣在皮革表層雕琢出凹凸的層次及紋飾,有的作品還需要做后期染色。皮雕工藝不斷汲取其他藝術的精髓,創新技術工藝,更好地挖掘其中的藝術價值與實用價值,將浮雕藝術與實用皮具相結合,追尋著皮革語言的表現性和外延性的無限可能,在不斷地雕刻與敲打下塑造著自己的藝術靈魂,體現了創作者的藝術精髓和文化內涵,是民間藝術的“活化石”。如今,膠東地區海陽麻姑島手工皮雕、皮塑制作技藝已經入選煙臺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從第一代傳人李德春,輩輩相傳,傳至李魯鵬已經是第五代。

他作為一個95后,雖然從小耳濡目染,經常看長輩在家里做,但真正開始決定要做這門技藝卻是在大學期間。當時借助校內創業大賽這個契機,在同學和老師的幫助指導下,以皮雕這門手藝作為創業項目,取得了全校第一的好成績,后被學校推薦參加了山東省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在備賽期間,通過深挖皮雕的內涵,他漸漸意識到,傳承好、發展好這門手藝,是一個年輕傳承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懷揣著這樣的理想,李魯鵬在畢業后返鄉創業,成立山東考工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限公司,公司集百工百藝,保護、傳承、發展膠東非遺手造技藝,致力于打造非遺消費新風尚。
公司現為兩項市級非遺項目、三項縣級非遺項目保護單位。公司設立考工記非遺傳習基地,基地面積650平方米,設有產品生產車間、非遺大講堂、非遺手工體驗區、休息區、非遺展示區,在這里定期舉辦非遺展示展演。目前在基地開展非遺大講堂活動20余期,受眾多達500余人;開展非遺手工技術培訓班兩期,培訓傳承人28余人;開展考工記非遺傳習基地文藝志愿服務隊進校園活動12次,受益學生多達2000余人。今年年初,麻姑島手工皮雕皮塑制作技藝入駐煙臺手造展示體驗中心,并進行技藝展示交流,許多煙臺市民駐足觀看,并動手體驗皮雕制作。通過這些活動培養了更多非遺傳承人和非遺愛好者,讓大家更加深入了解膠東地區優秀的非遺項目。

在繼承發展膠東海陽皮雕皮塑技藝的道路上,李魯鵬收獲了可喜的成績,2021年,皮雕作品《五牛獻瑞》榮獲山東工藝美術博覽會金獎,2022年所做皮雕作品《皮雕與年畫結合的手工皮具系列》榮獲山東工藝美術設計創新大賽金獎,同年被評為“煙臺好禮”煙臺手造優秀文創獎。
在談到整個膠東地區的手造產業生態時,李魯鵬認為手造種類百花盛開,但體量都不大,以工作室或個人為主,手藝人大多精于研究手藝和創作,不善于營銷和推廣,相關部門應該從推廣方面給予支持,所謂孤木不成林,手藝人也要抱團取暖,一起提高影響力。

李魯鵬認為,手造需要“年輕化傳承”。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推動膠東手造業轉型升級、實現產業化發展的基礎工程。通過開展非遺展示體驗活動、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生活結合創新模式、建立健全非遺保護體系等措施,在推動膠東手造產業化建設發展的同時,讓更多的年輕人走近、了解膠東手造文化,參與手造產業,是振興膠東手造的重要任務之一。(智慧青島記者 宋志)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