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鐘靈毓秀的齊魯大地上,蘊含著豐富的手造產業,種類豐富、品質上乘,如同一座令人目眩的傳統手工藝寶庫。山東的岱青海藍間沉淀著文化,一陶一瓦里都藏著故事,膠東手造更是山東手造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青島貝雕、煙臺銀壺、濰坊風箏、威海大花餑餑、日照黑陶……一方水土養一方風物,膠東地區擁有33家“山東手造·優選100”首批“山東手造”優質單位,一針一線、一釘一鉚都寫滿了膠東文化的傳承,為手造產業注入獨特的靈魂……“膠東手造”從歲月沉淀走來,串聯起文化傳承的針腳,也蘊含著產業發展的新活力。
關于“山東手造”,聽聽大咖們怎么說。
本期我們采訪到的是煙臺海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吉紋齋銀雕工藝”代表性傳承人姜韶青,聽她講述對于山東手造以及手造文化產業的見解。
姜韶青
山東省老字號“吉紋齋”第五代傳承人,海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吉紋齋銀雕工藝”代表性傳承人,海陽市吉紋齋工藝品有限責任公司設計師。
中國的銀器文化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古人就已使用銀制品。銀器既可作藝術裝飾、收藏保值,又兼具純銀的養生保健功效,集實用、審美、養生為一體,頗受人們的歡迎。
所謂“煮水以銀壺為貴,泡茶以銀壺為尊”,山東省老字號吉紋齋主營的便是食品級銀壺。作為山東省老字號“吉紋齋”第五代傳承人,姜韶青家中一直致力于手造產品的創作,她自小耳濡目染,對銀壺等手造產品有所偏愛。在外求學,她一直在鉆研美術設計,手下的銀壺作品線條流暢、紋飾精美、古典雅致、熠熠生輝,其中對女性細膩、溫柔與堅定的描繪也在作品中得以體現。在她看來,每位手藝人對于美的理解不同,所以創造出來的美也有所不同。手造產品既可以裝飾大眾生活,也可以促進人們對于藝術的理解,提升大眾的審美,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

談及銀器產業的發展,姜韶青提到,擁有一定歷史基礎的銀器發展前景好,商業化的運作也吸引到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其中。雖然銀器產業的體量大,但是其組成部分相對比較零散,經營者多以個人或家庭作坊為主,缺乏專業的美學、工藝培訓以及系統的質量管控體系,這些限制了手造產品的品質和藝術價值,也局限了手造產業的發展。


膠東地區的手造技藝豐富且多樣,傳承者不曾斷絕,但是人才還遠遠不夠。對于手造的產業化發展,姜韶青認為可以從培養人才入手,增加相關專業的培訓課程,提升從業者的專業技能和審美水平,從而提升產業的價值空間;在各大院校中開設手造專業,引導人們進一步了解到手造背后的文化內涵,在文化浸潤中,長期穩定地向社會輸出具有一定素質和專業技能的手造從業人員,這樣既能傳承各類古老工藝,又能助推手造產業化科學有效地發展。(智慧青島記者 王夢園)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