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廁所環境不僅體現著城市管理水平,也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漫步城市間,我市目前部分公廁不僅有讓人眼前一亮的外觀,其內部設施也愈加便民。
此前,網友通過觀海新聞客戶端“直通12345”平臺反映的公廁問題得到了解決。近日,記者探訪市內多處公廁看到,公廁外觀及內部服務都有了很大提升。

位于海爾路東側綠道中的一處公共廁所。

石老人海水浴場周邊的公共廁所。

位于鹽田路附近的一處裝配式單體微型智能公廁。
◆聽聽市民怎么說◆
▼網友“胡先生”留言:嶗山區海爾路上的公廁內部干凈整潔,還有手電充電設備、藥箱和飲水機,現在的公廁也“高大上”了。
▼網友“IQOYsx”建議:風景游覽區公廁安裝飲水設備,滿足老年和女性游客飲用熱水的需要,提高景區的服務水平。
▼網友“shanshan”留言:膠州少海濕地公園湖心島是否有公共廁所增建計劃。
◆小邱調查◆
截止去年年底,全市環衛公廁達到1200余座,其他行業配套公廁2100多座,已開放社會單位衛生間超過900座。

公廁內窗明幾凈。
近年來,我市公廁附加功能愈加豐富,能夠為市民免費提供廁紙、洗手液等物品;部分公廁設置WiFi,增加便民櫥、手機加油站、售貨機、休閑座椅及行李架、換衣臺等服務設施,提供應急藥品、針線包,解決市民應急之難。

石老人海水浴場附近的公廁內部配備了充電寶和飲水機。
另外,智能技術也應用到公廁當中。部分公廁利用數據采集技術、云端技術,采集分析公廁人流量、溫度、濕度、異味等數據。比如,裝配式單體微型智能公廁配備了智能如廁提示、智能水電系統、智能照明和換氣系統等智能設備。自動紅外感應洗手盆、紅外感應小便池更節能節水。

智能設備顯示公廁濕度、溫度、PM2.5等數據。
◆他山之石◆
記者注意到,不少城市持續優化公廁服務,從建管標準、智能科技、人文關懷入手,給市民游客帶來更好地如廁環境。
杭州:按照“重要窗口”定位,提升公廁標準,完善杭州法規標準體系。科學結合景區特點、用地狀況、人流分布、水電設施等因素,充分滿足機場、河道、地鐵、東西鐵路樞紐及周邊,以及阿里巴巴、之江實驗室和城西科創大走廊開發等重點區域的公廁設置密度和品質要求。廁所建設要求管理標準化、設施現代化、管理規范化、服務人性化、監督社會化、使用文明化。公廁設計融入中國文化,傳承良渚文明、錢塘文化、南宋文化。公廁提升改造,部門審查文化、景觀效果。
上海:公廁管理講究人性化服務、精細化管理。天鎮路公廁打造了“愛心媽咪小屋”,設置了兒童專用的小便池和坐便器,安裝了嬰兒護理臺、幼兒座椅;政悅路公廁融合濕地資源,妥善安置入口大樹,利用科技賦能,終端顯示屏、廁位監測、智能報警、光氫離子化殺菌除臭等裝置;橋梓灣公廁配置了智能引導系統,新風系統、智能除臭裝置及背景音樂播放系統,增設服務評價系統等,讓居民隨時享受高科技、新功能的如廁服務。

海爾路一處公廁內擺放了藥箱、魚缸、雜志,還安裝了手機充電站。
◆小邱想說:小廁所 大民生◆
小廁所,大民生。近年來,我市持續推進“廁所革命”。從外觀到內部陳設,從管理到服務,“高大上”的公廁徹底改變了早前在市民游客眼中“臟亂丑臭”的形象。
公廁雖小,卻是一項民生工程,“建”是基礎,“管”是關鍵。而要做好“管”的文章,配套制度不可或缺。相關部門應盡快出臺我市公共廁所建設的標準、管理規范,細化和健全強有力的管理、監督、考核措施。如此,廁所管理才能有章法可依,有制度可循。
應該看到,我市公共廁所建設、管理已開始向“科技化、人文化”方向轉變。越來越多便民、利民的硬件設施使傳統公廁正成為解決市民燃眉之急的服務站。公廁內的物資多為耗材,難免故障。相關部門應建立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應急維修隊伍,及時處置公廁運行過程中的故障,保持公廁管理不停機,服務不掉線 使公廁真正成為展示城市的“重要窗口”。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邱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