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3月7日訊 如何充分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不斷提升法院執行效率,是法院執行工作面臨的新課題。城陽區法院在這方面大膽探索, 日前創新引進了“法官數字助理平臺”,給執行法官配上了“機器人小助手”,實現了執行工作“減負增效”,將執行法官、法官助理、書記員等法院工作人員從繁重的機械重復勞動中解放出來,大大提高了辦案效率。
最高人民法院日前下發了《關于加快建設智慧法院的意見》,明確要求“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按需提供精準智能服務”。城陽法院執行局結合這一“意見”要求,針對當前執行工作案多人少,工作繁重的現狀,積極貫徹落實上級法院要求,引進了“法院數字助理平臺”。 自2022年7月開始試運行,到目前已經在多方面呈現明顯成效。
特別是針對執行集約化模式下,出現大量系統操作類重復性工作的實際情況 ,“機器人小助手”運用數字化勞動力模式代替人工進行非核心系統操作,更是凸顯了及時、高效、準確操作的優勢。比如有這樣幾個場景,便呈現了該平臺給執行辦案工作帶來的顯著變化——
城陽法院執行局有了“網絡查控機器人”。 給它一個命令,“機器人”代替人工按照規則自動化執行財產查控操作,工作人員可以同時進行其他工作,改變了以往總對總查控,工作人員要緊盯電腦逐個對案件發起“總對總”查控,能夠更加合理的統籌安排,查控工作用時至少縮減50%,查控準確率接近100%,大大減少法官處理案件的重復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城陽法院執行局有了“信息查詢機器人”。 給它一個命令,相關單位要求查詢的幾百甚至上千的人員信息,幾個小時就可以查詢完畢,并將查詢結果寫入指定位置,工作人員只需要對查詢結果進行核實就可以了。與原來相比即節省了人工,又提高了效率,準確率更是高達100%。
城陽法院執行局有了“執前調結案機器人”。給它一個命令,調解不成功的案件就可以用機器人自動結案啦,完全不用人工操作。
城陽區人民法院執行局將持續推進智慧法院建設,不斷探索完善“法院數字助理平臺”在執行各環節各場景的自動化操作,著力解決“案多人少”帶來的難題,創新并完善“事務集約”及“繁簡分流”工作,推動執行工作高質量發展,切實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的司法需求。(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戴謙)
責任編輯:劉錕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