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爭題材的電影與歷史真實之間,后者的厚度與慘烈經常會比藝術加工更甚。電影《金剛川》帶我們走進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而當我們想要真正看清歷史的全貌,或許,還需要從故事的藝術真實中抽身,轉向紀錄片中的歷史真實。
紀錄片《保家衛國——抗美援朝光影紀實》起映了。
真實影像的生命力比70年更長
與《金剛川》管中窺豹式的講述不同,《保家衛國——抗美援朝光影紀實》用真實的紀錄影像帶我們回到戰爭前夜,細數戰爭的來龍去脈。 這部紀錄片的第一個鏡頭,是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的片庫,在晃動的手持鏡頭中,我們走進了一個紀錄片膠片庫房。關于70年前的那場戰爭,一卷卷戰時新聞膠片,靜靜地躺在膠片箱里等待著被重新喚醒。
在張涵予略帶沙啞的講述中,我們走進了70年前的那段歷史。 從這些寶貴的第一手新聞膠片素材中,歷史一點點拂去塵埃,露出本來的樣貌。
1950年,新中國成立即將一周年。美國以“聯合國軍”的名義出兵干涉朝鮮內政,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首腦金日成向毛澤東寫信求援,言辭懇切,希望中國派兵支援朝鮮。 出兵還是不出兵? 一面是百廢待興的的國內現實,一面是美軍恃強干涉鄰國內政、覬覦我國東北的國際環境。在反復斟酌、深思熟慮、認真準備之后,為了中國人民的利益,也是為了維護國際正義,我們出兵援朝。 影片為我們理清了抗美援朝的來龍去脈,科普了“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正當性。很多珍貴的歷史資料第一次出現在銀幕上。
在那些珍貴的歷史影像中,影片還原了當年內憂外困的局面,它為《金剛川》等其他同期上映的抗美援朝影片提供了豐富詳實的歷史背景。
珍貴戰時影像首見天日
如果說真實是紀錄片的生命線,那么對真實影像的挖掘和發現,則決定著一部紀錄片在同類題材中的新鮮感和價值度。
在這部《保家衛國——抗美援朝光影紀實》中,許多首次獨家披露的真實影像,展現了中美朝韓四國珍貴的戰場紀實畫面,以珍貴的戰時影像解密了70年前的立國之戰。
70年前,電視尚未普及,我們獲知新聞的途徑除了報紙、無線電以外,還有一樣,那就是電影新聞片。
這種新聞片長度很短,往往在三到十五分鐘之間,由攝影師用手持膠片電影攝像機拍攝,一般會在電影故事片放映前后進行播放。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個電影新聞片就像是我們現在看到的一條條電視新聞。但是由于當年人才和設備短缺,一輯一輯的普通電影新聞片拍攝和運輸保存的難度都很大,更不用說是戰地新聞了。 但是在這個紀錄片中,我們看到了不少當年保存下來的珍貴戰地新聞特輯。就像是70年前在影院里看著這些戰地新聞特輯的觀眾一樣,今天,我們也在對這些影像的觀摩中,回到了70年前的戰場。
這部紀錄片不僅僅是把當年的戰地新聞特輯當成一個個新聞素材來呈現。它打破了新聞真實與記憶真實之間的壁壘,深入到當年的拍攝者中,讓原本新聞特輯中的攝影師、錄音師現身,完成了這些人從拍攝者到受訪者的轉換。 這些人既是拍攝者、記錄者,也是親歷者、參與者,沒有人能在戰爭中獨善其身。在這些親歷者的講述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個中國人民志愿軍老戰士,更看到了一個個新聞工作者眼中的戰爭。
1950 年第一批赴朝攝影師合影 圖片來源:中央新影集團
他們有人在拍攝中犧牲,緊接著,新的人迅速接過了攝影機。
片中首次披露的一段新聞素材中,攝影師在當年的戰役中犧牲,幾乎是立刻,替補攝影師扛起了攝影機。
在炮火中,那卷珍貴的膠片被保存下來。而當年新聞片開頭的字幕里,攝影師的名字早早地被加上了黑框。他犧牲了,但他用生命拍攝的影像留了下來。
當年十幾二十歲的毛頭小伙子們,如今都已耄耋之年。記者問其中一位攝影師,“你現在還會回想起當年在朝鮮戰場上的事情嗎?” 老人愣神很久,他說:“我不敢想,我活下來了,我不敢回想。”
電影人薪火相傳,在光影中完成歷史接力
在整個紀錄片中,時間軸串起了五次重要的戰役,每一場戰役的描述,都極盡克制。在對第一場戰役的描述中,“夜間白刃戰”寥寥幾個字,沒有任何渲染,戰爭的痛感就已經讓人不寒而栗。 而在這些戰役中,散落著許多我們熟悉的名字:楊根思、邱少云、黃繼光……
這些英雄的中華兒女,用他們的身軀將戰火阻擋在三八線之外。 這些英雄兒女的故事,被拍成電影,留在一代代國人的記憶里。電影,讓這些英雄的魅力永遠閃耀著光輝。
在這部紀錄片里,《英雄兒女》《打擊侵略者》《上甘嶺》等故事片的片段又再次成為了講述英雄人物的影像素材。 在這些講述里,我們聽到張涵予的嗓音變得有些顫抖,他沒有煽情,甚至沒有一句多余的渲染,我們的心卻已經在他顫抖的嗓音中感受到了歷史的震顫。
圖片來源:電影《英雄兒女》
從70年前,到70年后。從當年的戰地新聞片,到英雄故事片,再到如今的歷史紀錄片。一代代中國電影人薪火相傳,用光影講述著中國人的不屈戰斗。
圖片來源:電影《英雄兒女》
《打擊侵略者》中,邱少云為了不暴露我軍的埋伏位置,一動不動、一聲沒出,活活被B26燃燒彈燒死。 《上甘嶺》中,黃繼光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機槍。當這些影像在本片中出現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它有意避開了渲染與煽情,非常克制簡潔地呈現了一次次戰役的艱辛,一個個生命的消逝。
情緒克制是紀錄片影像客觀的前提。也恰是在這種克制中,這部電影有了更強大的信息包容度。 它講松骨峰戰役,打到只剩七個中國士兵,卻還是死死守住了陣地。 講戰士們夜晚急行軍,疲憊不堪的時候,營長一句“不要忘了我們是從鴨綠江對面來的,對面就是祖國”立刻就能讓90公里夜行軍的疲憊一掃而空。又講參加過解放戰爭的老兵曹玉海主動要求參加抗美援朝、重回老部隊……
寥寥數語,就把一個又一個鮮活的故事連綴在戰爭的主線上。
中國電影人集結,以光影致敬英雄精神
在這部紀錄片簡潔的勾勒中,一個個真實發生過的故事躍然眼前,我們甚至從中看到了很多戰爭故事片的影子。
或者,對于故事片來說,紀錄電影的力量就在于提供故事生長的枝干。在這些真實的歷史里,創作者找到了故事的縫隙。 或許,從來不是紀錄片需要尋找它的觀眾,而是我們,永遠都需要紀錄片來幫我們記住一段段歷史。
在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的節點上,中國電影人以故事影片《金剛川》、紀錄影片《保家衛國——抗美援朝光影紀實》、動畫影片《最可愛的人》、故事影片《英雄連》,一同組成“抗美援朝系列電影”,完成一次電影人的集體致敬。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