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靈毓秀的齊魯大地上,蘊含著豐富的手造產業,種類豐富、品質上乘,如同一座令人目眩的傳統手工藝寶庫。山東的岱青海藍間沉淀著文化,一陶一瓦里都藏著故事,膠東手造更是山東手造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青島貝雕、煙臺銀壺、濰坊風箏、威海大花餑餑、日照黑陶……一方水土養一方風物,膠東地區擁有33家“山東手造·優選100”首批“山東手造”優質單位,一針一線、一釘一鉚都寫滿了膠東文化的傳承,為手造產業注入獨特的靈魂……“膠東手造”從歲月沉淀走來,串聯起文化傳承的針腳,也蘊含著產業發展的新活力。
今天起,為您帶來““山東手造·青島有禮”-產業說”系列主題報道,一起來看膠東手造產業化發展之路。
“山東手造·青島有禮”-產業說|即墨花邊
茶杯墊、沙發抱枕、桌布……走進即墨花邊加工站仿佛打開了一家花邊博物館,所到之處,滿目琳瑯的花邊作品令人嘖嘖稱奇。上下翻飛的走線、精致的樣子繡片……花邊加工站里手工藝人們正在編織一塊塊精美的樣子圖案,忙得不亦樂乎,這也是即墨全區500余家從事花邊加工的業戶日常繁忙的景象。

圖片來源:新華社
即墨花邊是一種在青島即墨地區傳承了幾百年的單線織繡技藝,其基礎技藝源于魯繡,與即墨西北地區的“小扣鎖”結合,又吸收了歐洲在紙上繡花、抽紗等工藝特點,又因其針法工藝獨特,造型宛如浮雕,在國際市場被譽為“抽紗行業的妙品瑰寶”。
老手藝“破繭重生”變身新產業
改革開放后,在市場經濟大潮的下,機繡生產技術的廣泛應用,對即墨花邊手工制作技藝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從業人員、生產企業銳減,即墨花邊一度陷入困境……最終在1998年,青島即墨花邊廠因生產難以為繼而破產。

即墨花邊廠破產后,即墨花邊面臨工藝失傳、傳承斷代的困境。2000年,青島國華工藝品有限公司成立,瀕臨衰亡的即墨花邊再次有了新出路,青島國華工藝品有限公司打造“即花”品牌,將花邊創新融入時尚元素,還開發出帶有即墨花邊的裝飾畫、十二生肖團扇、書簽、香囊、改良漢服等文創產品,滿足了更多群體的消費需求。

圖片來源:大眾網
在傳承中保護,在創新中發展。青島國華工藝品有限公司不斷開發設計特色文創產品,開展線上線下定制和銷售,產品暢銷海內外市場,訂單迎來產銷兩旺的良好勢頭。即墨花邊這一老手藝也憑借著精湛的制作技藝和穩定的產量,在全球市場再次煥發新光彩,產品出口歐美、中東及東南亞2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類產品在全球市場占有率達70%,真正實現了“老手藝”的破繭化蝶、重獲新生。
“小產業”帶動鄉村振興“大經濟”
即墨花邊形成的產業鏈,手藝人是關鍵。“即墨花邊從原料加工到成品,需經過十幾道工序,其每道工序的要求都十分嚴謹,全部由民間藝人手工編織而成。幾十年來,雖然花邊產品的品種及圖案不斷推陳出新,但手工編織這一獨特技藝從未改變,從而使即墨花邊的編織及生產很好地保持了它本真性。”青島國華工藝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軍說。

圖片來源:即墨發布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近年來,隨著花邊產業勢頭良好,即墨區逐漸探索出“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培育出了越來越多的花邊手藝人,將“手造”文化元素融入產業發展,帶動村民致富,繪出產業興、農民富的新畫卷。
企業先后在即墨、萊西、萊陽等地建立起25處鎮(村)花邊加工站,將即墨花邊初級手工產品的生產、加工全部下放到鎮(村)花邊站,全區500余家從事花邊加工的業戶人均年收入達2萬元,幫助1000多名農村婦女再就業。

圖片來源:齊魯晚報
據宮家村加工站站點的負責人王佩霞介紹,青島國華工藝品公司的花邊訂單和圖樣除了常規的臺布、床上用品,目前還有福字等創新產品,一個手藝純熟的手工藝人一天能制作兩個福字,完成首批樣品每天能收入五六十元。“村里發展了新產業,村民就近務工增收,大家工作的積極性非常高。”王佩霞說。
依托手造資源,即墨區充分發揮傳統工藝獨特優勢,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手造產業化、品牌化、市場化,將即墨花邊的產業化與時代傳承形成了良性互哺的優勢閉環,通過加工站培育一批手藝人,賦能花邊產業,助力手造“活態傳承”,成為“手造+鄉村振興”經濟發展的帶頭先鋒。

圖片來源:即墨花邊博物館
傳統文化從歷史的塵埃中浮現于世,手造給予其另一種瑰麗色彩。即墨花邊已走出“深閨高閣”,在新時代煥發出蓬勃生機。國風正潮,文化自信,這是即墨花邊實現文化“兩創”的真實寫照。(智慧青島記者 劉爽)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