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鐘靈毓秀的齊魯大地上,蘊含著豐富的手造產業,種類豐富、品質上乘,如同一座令人目眩的傳統手工藝寶庫。山東的岱青海藍間沉淀著文化,一陶一瓦里都藏著故事,膠東手造更是山東手造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青島貝雕、煙臺銀壺、濰坊風箏、威海大花餑餑、日照黑陶……一方水土養一方風物,膠東地區擁有33家“山東手造·優選100”首批“山東手造”優質單位,一針一線、一釘一鉚都寫滿了膠東文化的傳承,為手造產業注入獨特的靈魂……“膠東手造”從歲月沉淀走來,串聯起文化傳承的針腳,也蘊含著產業發展的新活力。
關于“山東手造”,聽聽大咖們怎么說。
本期我們采訪到的是日照市文化和旅游局文物科(非遺科)科長盧緒樂,聽他講述對于膠東手造以及手造文化產業的見解。
盧緒樂
日照市文化和旅游局文物科(非遺科)科長
日照,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時期,《呂氏春秋·孝行覽·首時》說,西周初年的著名人物姜太公是“東夷之士”。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塑造了如今別具特色的文化名城,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精美技藝因為有了時間的加持,更顯示出日照手造的深沉韻味,成為傳統文化最好的見證和代表。
從2022年開始,根據省委宣傳部、省文旅廳關于推進“山東手造”工程要求,日照市迅速行動,將“手造”工作作為推動文化“雙創”的重要抓手來部署推進。截至2022年底,全市評選“山東手造·優選日照”精品項目50個,認定市級非遺工坊50家,打造“手造”展示體驗示范點3處,有5家單位上榜“山東手造·優選100”名單,日照“手造”產業初具規模。

手造的傳承與發展,不僅是將非遺或傳統工藝撿起來,更要不斷創新轉化,使其更現代化、當代化、生活化,告別束之高閣的“收藏”屬性,落腳在市場化、產業化發展,手造從人民群眾的生活中來,更要回歸人民群眾的生活中去。
日照聚焦手造產業效益,聚力打造“山東手造·優選日照”品牌,在重點園區、重點產業、重點企業多方發力。建設打造莒國古城、白鷺灣美術館手造產業園、日照春風十里文旅創意園等手造產業園區。切實抓好重點手造項目的保護傳承,培育了一批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手造項目。重點支持黑陶、農民畫、割花、老粗布、草編等一批具有傳承基礎、生產規模、發展前景的傳統工藝項目,幫助其進行市場化開發,不斷推進項目規?;?、產業化發展,提高生產效率和工藝水平,增強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培育一批具有日照特色的“手造”品牌。
手造產業發展離不開文化底蘊依托。發展獨具地方特色的手造文化或手造產業,就要深度挖掘“文化資源”,提升“手造”發展支撐力。日照作為膠東半島的重要城市,傳承著豐富悠久的膠東文化,膠東地區地理位置獨特,在北和南的交匯處,既有北方的粗獷又融合了江浙的細膩,其文化體系在整個黃河流域自成一派,獨具特色。
日照手造的產業化發展離不開膠東文化的傳承。打造膠東特色手造品牌,日照積極改造提升既有傳統“手造”產品,采取走出去、請進來、專家輔導等形式,與青島、煙臺等其他膠東城市交流合作,對日照黑陶、日照農民畫、日照綠茶、海產品、刺繡、草柳編等見效快、前景廣、易轉化的手造產業類項目進行打造提升,實現傳承保護與開發利用的有效結合,推動“手造”服務群眾就業和地方經濟發展,讓“手造”走進現代生活,弘揚膠東文化、日照文化的時代價值。(智慧青島記者 劉爽)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