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靈毓秀的齊魯大地上,蘊含著豐富的手造產業,種類豐富、品質上乘,如同一座令人目眩的傳統手工藝寶庫。山東的岱青海藍間沉淀著文化,一陶一瓦里都藏著故事,膠東手造更是山東手造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青島貝雕、煙臺銀壺、濰坊風箏、威海大花餑餑、日照黑陶……一方水土養一方風物,膠東地區擁有33家“山東手造·優選100”首批“山東手造”優質單位,一針一線、一釘一鉚都寫滿了膠東文化的傳承,為手造產業注入獨特的靈魂……“膠東手造”從歲月沉淀走來,串聯起文化傳承的針腳,也蘊含著產業發展的新活力。
今天為您帶來““山東手造·青島有禮”-產業說”系列主題報道,一起來看膠東手造產業化發展之路。
“山東手造·青島有禮”-產業說|“鄌郚吉他
濰坊市昌樂縣的一個小鎮,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扛起鋤頭種地,放下鋤頭制琴,這便是鄌郚鎮。鄌郚鎮居民的身份在農民和制琴師之間切換自如,制成的吉他銷往海外,讓大眾看到這座“吉他小鎮”的魅力。

吉他作為舶來品,其產業在中國起步晚,制作技藝主要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國外知名品牌入駐國內市場,也在擠壓國內吉他市場的份額。想要打造本土品牌,技術、人才、銷售渠道都需要積累發展。鄌郚鎮便是在打造吉他品牌的路上摸索前行。
20世紀70年代,鄌郚鎮第一家民族樂器廠成立,主要生產笛子、二胡等民族樂器,這是小鎮在樂器產業的一次嘗試。20世紀90年代,中韓合資企業山東繆斯樂器有限公司落戶小鎮,這為鄌郚鎮的吉他制作帶來新的發展契機。鄌郚樂器廠先后安排幾十名職工前往韓國學習吉他制作工藝,這些工人不斷磨煉技藝,將知識帶回小鎮,從面板的選材到琴體的打磨、打光、噴漆、拋光,從樂理知識到吉他的組裝、調音,復雜的工序由人們口手相傳,拼貼出鄌郚吉他制作工藝的體系。掌握工藝的人們紛紛建立自己的作坊和企業,一時間吉他企業如雨后春筍,在鄌郚鎮發展起來,同時吸引而來的配套企業也相繼落地。


接受國外品牌的代加工訂單,批量生產吉他,加之當時的人工成本較低,鄌郚鎮的吉他產業經歷了一段繁榮時期。不過發展迅速的同時,一些問題也突顯出來,比如給國外品牌代加工,產量和價格都受制于人,產品同質化問題,吉他制作工藝進步空間小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鄌郚吉他的品牌發展。除此之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結構升級,人們對個性化產品的需求增多,而且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規模化生產吉他的方式不能很好適應現今市場的需求,面臨淘汰的風險。
鄌郚鎮意識到這些問題后,開始嘗試轉型,從單一的生產模式向打造自主品牌、高端定制方向發展。鄌郚鎮轉變角度,不斷整合資源,打通人才培育、生產銷售的渠道,精益求精,打造本土品牌。

吉他的制作技藝想要傳承和提升,需要人才。鄌郚鎮不斷培育和引進樂器人才,積極探索“鄌郚吉他+樂器手造”發展模式,培養手造大師15人,建立起吉他手造工坊17家。抓住電商發展的勢頭,鄌郚鎮將吉他遠銷海外,現今引進培育跨境電商53家,年營業額突破1億元。此外,鄌郚鎮通過舉辦產學研用高峰論壇、全國電吉他大賽、魅力鄌郚音樂節等方式,文旅結合,推廣“鄌郚吉他”品牌,這些音樂節和大賽也為鄌郚鎮吸引了一批批音樂人,便于了解他們的最新需求,進一步提升產品的文化屬性和市場價值,貼合個性化高端市場的需求。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鄌郚樂器生產及配套企業達到108家,從業人員5000余人,電吉他產量占全國40%以上份額,產品遠銷歐美、日韓等46個國家(地區)。鄌郚鎮樂器產業發展中心獲評“山東手造·濰有尚品”五進示范點,兩款吉他入選“山東手造·濰有尚品”優選100名單。
幾十年的發展中,鄌郚吉他的弦音在不斷變化,或是婉轉悠揚,或是清麗嘹亮,這是手藝人、企業和政府共同調音的結果,為吉他產業發展奏出的一曲優美樂章。(智慧青島記者 王夢園)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