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前些天的“打工人”之后,10月30日“提桶者”又火了。只是“提桶者”前面有一個抓人眼球的定語——00后。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00后似乎總與“小鮮肉”“小鮮花”等聯系在一起。這也導致當他們以“富士康流水線工人”的身份出場時,分明給人一種錯愕感。在相關新聞報道中,一些00后自嘲為“提桶者”,他們的“人生就裝在一個桶里,為了便于遷徙,桶里有維持生活最低限度的衣物和生活用品,工資到手,或是一旦覺得太累太苦,可能就會提桶跑路。”
應該說,“提桶者”的比喻很傳神。筆者首先想到的是,此前春運報道時很多農民工都拎著一個號稱“春運神器”的塑料桶,方便裝東西,也能隨時當座位。在這里,這些00后“提桶者”是流水線工人,負責組裝手機。在閃亮的iPhone 12背后,是他們暗淡的青春。他們的工作很辛苦,主要靠加班賺錢,不加班的話只能拿到1900元的基本工資。他們的生活也很清苦,平均每天只花20元左右吃飯,住簡陋的集體宿舍。跟那些待在父母身邊、物質條件優越的同齡人相比,他們的日子分明讓人有些心疼。
新聞中,在這些00后“提桶者”的“桶”里,并沒有多少幸福,更多的是孤獨、得過且過以及對于未來的迷茫。跟那些70后、80后甚至90后前輩相比,他們更沒有長性,甚至懶得想“計劃”兩個字。按傳統的價值觀來看,他們真是太“不負責”、太放縱自己了。但當你聯想到他們辛苦的工作和清苦的生活時,又怎么忍心再譴責他們?
其實,對于00后“提桶者”,不用太過擔心。即便用傳統價值觀來判斷,很多00后“提桶者”也不是敗家子,雖然他們跟“上進”二字無緣。他們身上更多呈現的特點是:頹廢,或者自由。也許,他們只是享受這樣一種“自由”,在自己還能折騰的起的年紀。
隨著時光流逝,成長繼續,他們中的大部分人終究會走向成熟,并在某一個位置上定型。我們的社會一直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前一代人面對后一代人時,總會帶有某種“心理優勢”,乃至惡意推測。就像70后擔心80后“垮掉”、80后又擔心90后“垮掉”一樣,事實上,他們都已經成長為這個社會的頂梁柱。即便極少一部分00后“提桶者”一直這樣下去,也不過是所謂“三和大神”的延續而已。這個社會本來就多種多樣,給人聽從自己內心選擇的自由,并不會帶來多么嚴重的問題。
但是,也要看到,一些00后“提桶者”已經開始意識到“學歷”的重要性,希望通過學習改變人生。希望社會各方面在寬容以待的同時,也給他們更多的機會,讓他們有機會沖破階層的板結,獲得出彩的人生。(青島日報/觀海評論員 王學義)
責任編輯: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