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有冷靜期,如今,直播打賞“冷靜期”也即將到來。
10月28號召開的直播電商與短視頻發展年會上,相關協會宣布《主播賬號分級分類管理規范》和《直播行業打賞行為管理規則》將在今年年底出臺,主要目標是解決目前網絡直播中存在的激情打賞、高額打賞和未成年人打賞三大問題。
直播打賞已成當今網絡新常態。近年來,因網絡打賞引發的社會事件時有發生。以“激情打賞”為例,不久前,湖北襄陽男子張某“打賞女主播13萬后討要被法院駁回”,該事件一度引發熱議。如果此前就有“冷靜期”,也許張某就不會在打賞金高至13萬元之后才悔之不及。從目前透露出的信息來看,針對網絡打賞的種種不理智行為,即將出臺的規范和規則將對打賞頻次和金額設定閾值,一旦超過,平臺就會進行提示,建議用戶冷靜一下。另外,規則也要求平臺對單筆打賞的最高額度加以限制,以避免“天價打賞”的出現。
管理規則還對未成年人打賞進行了規定。其實,關于未成年人打賞現象,5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于依法妥善審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的指導意見(二)》中就明確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參網絡直播平臺“打賞”,監護人請求網絡服務提供者返還款項的,法院應支持。也就是說,就法律而言,如果打賞行為發生在未成年人身上,錢是可以要回的。但實踐中,如何證明打賞行為確實是未成年人所為是一個難題。即將出臺的管理規則要求直播平臺通過人臉識別等技術手段對未成年人的打賞行為進行甄別,從而加以制止,這將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證明到底是誰打賞”的問題。
出臺這樣的規范和規則可謂恰逢其時,既是對社會呼聲的積極回應,也有利于直播行業的行穩致遠。就目前而言,打賞“冷靜期”非但必要,而且急需。在利益驅動下,很多直播平臺和從業人員在直播時的無底限操作,已經對行業造成不良影響。而設立“冷靜期”后,打賞者有了思考的空間乃至反悔的可能,如此一來,無底限操作的獲利空間就會大大壓縮。久而久之,平臺上的類似操作,也會慢慢消失。
不過也要看到,即將出臺的管理規則中還有一句話:未來將通過行業自律的方式對上述三種打賞行為加以限制和規范。這就讓人心里犯嘀咕,一些直播打賞現象之所以底線淪喪,就是因為平臺與主播是一條利益鏈上的螞蚱。在利益的驅動之下,“行業自律”能起多大作用,難免讓人在心里打個問號。直播行業已發展至今天的規模,規范打賞顯然不能只靠自律,相關立法工作是時候跟上了。(青島日報/觀海評論員 曉橘)
責任編輯:孫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