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日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1966號建議,“關于增設大中小學春秋假期 建立錯峰休假制度促進旅游業均衡健康發展的建議”答復。
教育部表示,我國基礎教育實行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體制,中小學課程實行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管理,考慮到各地和學校的地域特點、辦學條件等存在一定差異,地方和學校依法享有合理而充分的教學管理自主權。教育部印發的《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已分別對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階段學校每學年的教學時間、社會實踐、機動時間、節假日時間作出相應規定。如義務教育階段每學年上課時間35周,學校機動時間2周,由學校視具體情況自行安排傳統活動、文化節、運動會、遠足、游學等,節假日時間共13周;普通高中每學年教學時間 40周,社會實踐1周,假期11周。教育部印發的《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規定,三年制中職、高職每學年安排40周教學活動,對假期的具體安排未做限制。
在保證開足開齊國家規定課程,完成好正常教育教學任務和教學時長的前提下,學校放假時間包括春秋假時間由各地、高等學校結合實際做出具體安排。
讀罷以上信息,估計不少人腦海里已經浮現出自己學生時代的假期,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農村的學生一般會有三個假期,至少我上小學時是這樣的,包括麥假、秋假、寒假,其中“寒假”與現在的寒假類似,長度也差不多,“麥假”,顧明思議,是收麥子的時候放的假,“秋假”是收玉米時放的假,兩者時長總和相當于現在的暑假。當時農業機械化程度遠不如今,麥子全憑鐮刀割,玉米全靠雙手掰,每到麥收或秋收季節,兼具“莊稼漢”與“教書匠”雙重身份的教師需要回家農忙,同學們不論長幼,從一年級到五年級,甚至穿著開襠褲尚未上學的娃娃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勞動力,都能派上用場。
在這兩個假期里,我們與大自然零距離接觸,邂逅了長短不一、顏色各異的“長蟲”,偶遇了一只只、一窩窩不同成長階段的“耗子”,品嘗了“甜甜臍”、“馬包”、“燈籠豆”等眾多形態的美味野果,理解了“針尖對麥芒”的形象,聆聽了諸多由爸爸媽媽邊勞作邊講解的有關莊稼的寓言故事,故事里有個人出生在富貴家庭,但因不懂得節儉,以致長大后變成了要飯的,故事里還有個好吃懶做的張三,以及一個勤勞孝順的李四……
在這兩個假期里,我們見證并懂得了“磨刀不誤砍柴工”的道理,深刻體會到了“粒粒皆辛苦”的含義,形成并磨煉了“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毅力,在往田間地頭送水、為父母扇蒲扇的過程中感受到了父母生活的不易,“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自那時起就已深入幼小的心靈……
而我們現在長達兩個月的暑假,又是為什么而設計的呢?避暑?在這個漫長的暑假里,我們又收獲了什么?多少?有沒有深入骨髓的?
再看一則信息,近日,教育部正在積極推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修訂,將“勞”納入教育方針。目前,《教育法修正案(草案)》已提請國務院審議。教育部將按照《意見》和《指導綱要》等相關文件要求,指導和規范各地開展勞動教育,按照教育法的原則要求,在制定教育法規規章中進一步細化勞動教育的內容,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意見》及《指導綱要》均要求各級政府、學校積極行動,切實加強勞動教育。目前,各級政府、學校因地制宜,使勞動教育實踐在全國各地呈現出新景象,將勞動教育與學科教育融合,采取豐富多彩的教育模式,引導學生在勞動中走向社會、認識社會、強化責任擔當意識、體驗社會主義社會平等和諧的新型勞動關系。
勞動帶來的快樂是回味無窮的,勞動帶來的收獲是全身心的,對勞動教育的重視和實施,就是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過程。
春秋假可不可以有?教育部的答復已經非常明確:學校放假時間包括春秋假時間由各地、高等學校結合實際做出具體安排。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在“安排”時既要結合本地實際,又要保證假期過程的質量及成效,不可盲目地唯促進旅游,也不建議當前比較流行的淺嘗輒止式的“學農”。將“農忙”融入假期曾是一堂最有效的勞動課,在農業已高度機械化的今天,如何放好春秋假是一門學問。
接下來,我們特別期待有個省市能夠率先因地制宜,有效“破題”,呈現出剪枝假、采摘假、捕撈假等琳瑯滿目的“勞動育人大課堂”。(作者:一品)
責任編輯:楊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