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牢中國飯碗,共筑全球糧安。”今年10月16日是第40個世界糧食日,活動主題為“齊成長、同繁榮、共持續,行動造就未來”。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從先秦時期墨子的“儉節則昌,淫佚則亡”,到漢代賈誼的“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從魏晉時期諸葛亮的“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到唐朝李商隱的“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從明朝薛瑄的“節儉樸素,人之美德”,到清朝朱用純的“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勤儉節約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節約理念更是深入人心,代代相傳。
改革開放四十二年來,我國社會的方方面面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糧食產量達到13277億斤,實現了歷史性的“十六連豐”,連續五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人均472公斤的糧食占有量遠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線,稻谷和小麥兩大口糧自給率達到100%,現有庫存超過一年的正常消費量,中國糧食安全是有保障的。
在這一物阜民豐且全力拉動內需的時代背景下談“節糧惜糧”,會不會有“過時”之嫌?
其實不然。
作為人們行為的引導和精神的追求,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永不過時的,其中就包括勤儉節約的社會風尚。
“興家猶如針挑土,敗家好似浪淘沙。”追溯歷史,大到邦國,小到家庭,無不興于勤儉,亡于奢靡。“勤儉節約是個傳家寶。”在艱苦歲月里,憑借這一美德,我們戰勝了困難,走向了勝利,在物質條件極為豐沛的今天,我們只有持之以恒地繼續踐行,方能由此邁向更大的勝利。
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現了由基本溫飽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質性飛躍,但我們也驚訝地意識到了糧食浪費的嚴重性,早在2013年,時任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在接受記者專訪時就表示,中國糧食產后損失驚人,每年的糧食損失浪費量大約相當于2億畝耕地的產量,比第一產糧大省黑龍江省一年的產量還要多!
“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 如今看來,守住管好天下糧倉,反對餐飲浪費,從更深意義上已等同于守住了“耕地紅線”,更事關中華民族勤勞節儉道德底線的堅守與傳承。
習近平總書記一貫提倡“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風尚。從整治“舌尖上的浪費”到狠剎“會所中的歪風”,從遏制“車輪上的鋪張”到清理超標辦公用房……今年8月,他又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令人痛心!盡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對糧食安全還是始終要有危機意識,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更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中國是第一個與聯合國糧農組織建立南南合作戰略聯盟的國家,聯合國糧農組織在過去的40年見證了中國在全球糧食安全、鄉村發展和扶貧減貧事業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中國糧食安全是有保障的,正為世界做出著積極的貢獻,同時,中國在減少食物損失和浪費方面也做出了很多努力,這不僅有利于中國人民,還可以為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提供可借鑒的經驗,斯是大國自信,更是大國責任。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意見》指出,要充分挖掘和運用各學科蘊含的體現中華美育精神與民族審美特質的心靈美、禮樂美、語言美、行為美、科學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勞美、藝術美等豐富的美育資源。
“瓊瑰未獲得研材,溫潤還將六美學。”破除面子文化,不跟風,不攀比,從微乎其微的一粒糧食開始,用“節約”書寫“高尚”,這不正是良習得以研磨,足以個人及社會發展筆酣墨飽,以致傳統美德毫底春風的美育硯臺嗎?(作者:一品)
責任編輯:楊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