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周末了,想和大家隨便聊聊天,最近對“活該”這個詞很有心得,一個進入中年的女人,想和大家聊聊自己這些年對“活該”的感受。
本來想錄一個視頻,一邊喝茶一邊和大家聊,但我確實不擅長對著鏡頭講話,面前沒個人,旁邊沒個人,一個人對著深邃的手機鏡頭叨,就好像在凝視一口深淵......

我最近一直在上一位老師的課,這個老師在課上講了一句話,讓我很受益。
他說:你不開心,是你的活該;但容納你的不開心,又是我的活該。
心理學這個行業,大概就帶著必須處理“活該”的功能。
每一個走進心理咨詢室大門的人,都是不開心的。開開心心的人干嘛要做心理咨詢,有那個錢買包不好嗎?
可誰不開心誰活該。
即便這個不開心,有清清楚楚的始作俑者,你甚至也知道施害者是誰,但不開心的人是你不是他,所以只能你走進咨詢室。
誰痛苦,誰改變,這是進行心理咨詢的前提。(如果咨詢師因為來訪者而痛苦,他也要找咨詢師)
如果你說,我痛苦,但我想要他/她改變,不好意思啊,臣妾做不到。

一個好的心理咨詢只能帶你看到你為什么痛苦,怎么去轉化這個痛苦,利用這個痛苦,過好之后的人生。
進入心理學好像就進入了一個挺“活該”的行業,關于這個行業的苦逼我在另一篇文章里說過,大概成功勸退了不少人(如果你對這篇文章感興趣,可以復習:想和你們聊聊我的過去,以防有人沖動地踏入心理學專業...)。
可為什么有那么多人還要做著這個行業呢?不是被逼無奈,幾乎99%進入這個行業還能做好的人,都是自愿,而且內心有一種Calling。
我們都不是無緣無故走上某條路,尋找某種活法。
當你選擇了一種活法的時候,就應該去承擔一些東西,這就是我理解的“活該”。

我自己經營公號這幾年,經常會感覺這種“活該”。
比如發了一篇文章后,收到一些不友好的評論,一開始我挺委屈的。我寫一篇文章的時候,盡量字斟句酌,也盡量查閱資料,考慮閱讀性和觀點結合,不會故意要去激怒誰,也希望讀到的人都有所得。但不同人對一件事情的看法各不相同,確實沒法顧及到每一個人的理解層面。
一開始有些讀者在后臺留言不同觀點,我會辯論一下,或者聲明自己的初衷;還有讀者在后臺憤怒的留言,有些會激起我的憤怒,有些讓我無奈,有些也莫名其妙......
可現在我內心漸漸老油條了——無需和每一個人辯論,當我選擇在一個公眾平臺上發表自己的看法,就要承擔被人反駁、被人攻擊的可能(我也可以選擇不回應)。
我的初衷是用心理學影響別人,我也要容納很多走進我這個地盤的“來訪者”的情緒,這和做心理咨詢師一毛一樣。

(現在能臉不紅心不跳地看評論了)
不過經過幾年洗禮,我想特別不喜歡我的人應該都取關了,留下來的人,大部分是比較認同我,或者還算喜歡我寫的東西,所以現在越來越感覺留言都挺友好,可能我的大樣本已經偏差了......
Anyway,希望我能和大家一起相伴而走更多年。
我有一個朋友曾說,這個世界上最糟糕的狀態,就是不斷抱怨現狀,卻不做任何改變。那不是“活該”,那是活受罪。
當一個人能接受自己的活該,才能從活該里獲得資源,承擔該承擔的,舍棄沒能力負擔的,活出最好的狀態。
我很感激這條路上遇到各種各樣的人,讓我在我選的這條活路上,明白自己應該承擔些什么,讓我知道我的活該是什么。
我也希望每一個看我公號的讀者,都對自己有這樣的自信——
如果這是我選擇的活法,我就去承擔這種活法應該承擔的東西,探索這種活法里的資源,讓自己越活越好;
如果這不是我想要的活法,就去改變,把所有抱怨的精力,都集中在如何改變這種活法上。
你認同作者的觀點嗎?你覺得自己的生活中“活該”的事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