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決不對“自己”妥協
——電影《兩只老虎》的矛盾思維
作者:王國梁
設想一下,你是一個腰纏萬貫,事業有成,卻沉浸在無法彌補的過失中無法自拔的所謂 “成功人士”。某一天,你終于無法說服自己,原諒自己,決定自殺。這時候,你突然被綁架了。綁匪圖錢不圖命,不給贖金就撕票。這會不會讓你哭笑不得?
電影《兩只老虎》就是以這樣的方式開始,進而把故事一點點攤開。葛優飾演的張成功是大老板,喬杉飾演的余凱旋是被前女友嫌棄,妄圖一夜暴富證明自己經濟實力的偽綁匪。之所以稱之為偽綁匪,是因為這個綁匪一看就是個新手,而且還有點傻。他不僅一而再再而三地暴露自己的信息,而且面對張成功的種種刁難,只能步步退讓。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這個綁匪不曾想到,他綁架并威脅撕票的這個人,恰巧正準備尋死。
隨著劇情的展開,我們漸漸明白了,原來張成功“活夠了”,是因為心有虧欠。他的父親因為在“運動”中被燒了作品而跳崖自殺;他的前女友因為他的猜忌而離開;他的過命的戰友為治療眼疾向他借五千塊錢,他擔心對方還不起而沒借導致戰友失明。種種虧欠疊加在一起,壓在張成功心里,讓他久久無法釋懷。所以,他選擇在自己曾經最風光的地方自殺。而余凱旋之所以要綁架張成功,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錢。余凱旋是生活在底層的小人物,愛情事業都不順利,一時腦熱走上了綁架勒索的歧途。不料,在人質和綁匪的對峙中,人質主導了事件發展的走向。他“反客為主”,讓綁匪幫助他完成了三件事,并且未食言,給了綁匪想要的錢。但經歷了這一切之后的余凱旋,完成了人生的蛻變,他漸漸明白,即便是再有錢,人生仍然會被各種各樣的煩惱所纏繞,也會陷入讓人絕望的過往和揮之不去的憂慮。
那么,錢是不是真的就那么重要呢?前女友拋棄自己真的只是因為錢嗎?有錢了就能解決一切問題嗎?答案是否定的。張成功有錢,但依然不快樂。每當回首自己的過去,仍然會被無法解脫的情感所困。錢的重要性,體現在它的使用價值。有的東西錢可能買不來,比如快樂,就算能買來,也可能不是真正的快樂。
影片試圖探討的還有階層固化的話題。張成功和余凱旋是分屬兩個階層的人,他們的生活狀態截然不同,因為財富、身份、地位等因素的影響,他們之間存在著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在現實生活中,隨著改革開放進程步入深水區,不同群體之間的矛盾逐步顯現,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放任權力、金錢侵蝕社會肌體。
從張成功和余凱旋,張成功和余凱旋的現在和過去,包括余凱旋和他要去完成的三件事之間,我們看到了矛盾對立的關系。綁匪和人質原本就是一對矛盾;人質想要自殺,也是令人啼笑皆非的個體自我矛盾;應該由張成功面對的難題,卻讓綁架他的余凱旋去幫忙完成,這又是很矛盾的地方。其實,影片想要展現的也正是生活中這些無處不在的矛盾。我們看電影,或者說一部電影能夠在短短一兩個小時之內把觀眾牢牢鎖住,所依靠的也是各種情節交織出的沖突和矛盾。
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看待事物要一分為二,既看到積極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極的一面。人生在世不會一帆風順,那些我們稱之為逆境的坎坷和經歷,反過來可能會促成我們更大的進步和成長。有人比喻說,人的一生好像一條奔流不息,一直向前的河流,而困難和坎坷就好比散布在河流中的大大小小的石塊。雖然它們會短暫地阻礙河水前行,但誰也無法否認,河水在流經它們時所碰撞出的浪花,也是各不相同、分外美麗。而且,每一次的撞擊,都會給河水前進以更大的動力。
電影的名字《兩只老虎》,說的也是事物的兩面性。其更多的指向,是人內心的兩面。人的心里都住著兩只老虎,如何去選擇可能要看自己內心的博弈。這兩只老虎,一直只沒有眼睛,一只沒有尾巴,選擇任何一只都不是完美的,但要做出選擇,就必須承受伴隨這個選擇而來的遺憾。
一部商業片或者說商業片導演,往往不會憑借宏大的敘事來昭示人生命題。當然,并不否認宏大敘事所帶給人心靈的震撼。要想在商業片中討論嚴肅問題,不通過討巧的方式顯然是不明智的。但討巧不等同于賣巧,因為巧勁用多了,反而容易弄巧成拙。對比國內外影片,雖然在拍攝手法、技術、敘事方法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差異,但對主題內涵的挖掘和探索,是在逐漸往同樣的方向行進。這說明電影人的修養和素質在不斷提高,觀眾的審美也從另外一方面促進了其進步。
該片導演李非在接受采訪時說:“我覺得每個人內心可能都有兩只虎,一只是樂觀虎,一只是悲觀虎,它們老打架,有時候這個贏,有時候那個贏,就像這場荒誕綁架案的主人公張成功和余凱旋一樣。”而對于影片中人物的名字,李非坦言也暗含了深意:“真正成功的是‘凱旋’,你要能回到最初的地方,才是真正的‘成功’。”從他的這段話語中,我們或許可以為影片所暗含的深意找到佐證。
(作者簡介:王國梁,《青島文學》編輯。)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