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江蘇一名男家長怒而退出家長群并且發布短視頻怒懟“我就退出家長群怎么了”,這一事件將家長群這一老生常談的話題再次引爆。一時間,以此為話題的公眾號文章成為爆款,篇篇點擊量驚人,引來一眾家長、老師評論和轉發。家長、老師和校方對于家長群到底是什么態度?家長群是“壓力群”還是家校溝通的有效方式?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采訪。
網友留言吐槽家長群(截圖)。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么了”
近日,江蘇一家長在自己發布的短視頻中大呼:“我就退出家長群怎么了?”從視頻內容來看,這位家長認為:老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輔導功課,使得自己承擔了老師應負的責任和工作。視頻結尾處,這位家長問:“教是我教,改是我改。之后還要昧著良心說老師辛苦了,到底誰辛苦?”無獨有偶,今年國慶前夕,一爸爸在家長會突然情緒崩潰。在這段網友錄制的視頻里,這名爸爸在被老師點名提醒經常不回復家長群消息后,邊哭邊解釋,自己加班、開會又要盯孩子,實在看不過來。
江西一所學校三年級的家長群中,老師點名批評了幾名沒給孩子批改作業的家長;浙江一所學校為迎接檢查進行大掃除,一位家長因沒看到群通知,沒有參加打掃,被老師要求面談,并被指責不尊重集體和老師……在一朋友圈廣泛流傳的公眾號文章里,無時無刻不在布置任務的家長群儼然成為籠罩在家長頭頂的“壓力群”,稍有錯過可能就會引來老師的不滿甚至批評。
家長、老師都抱怨壓力大
記者注意到,在這些爆款文章的后面,網友的評論也分為多個派系。數量最多的是感同身受的網友家長,在細數做不完的手工、批不完的作業、回不完的“收到”之后,強烈要求讓作業批改、輔導回歸學校和老師,讓家長們能夠從家長群解放出來。另一派系則是同樣壓力很大的老師,很多老師抱怨,有了群之后老師們的工作量只多不少,他們比家長更愿意取消家長群。
另外還有一些網友,則給出了更客觀的觀點。“責任應是雙方的,部分老師和部分家長的雙重作用下影響了群風氣,群建立的初衷是好的,微信群也極大地方便了教學工作,但不希望被不良風氣帶壞了。”“是學校、家長、老師三方的平衡,只給其中一方減負,其他兩方勢必只能怪圈循環。”但這些觀點的點贊數,卻明顯少于前兩類的觀點的點贊數。
投訴信件稱“家長很累”
其實,對于家長群的投訴和討論由來已久。在青島市教育局教育民聲直通車的局長郵箱里,近日,一名青島的家長就以“家長很累”為信件主題進行了投訴,這名邢女士在信件中寫到:“老師現在都像星星一樣的存在群里,每次出場,所有家長,都要無條件地回復老師收到,好的,感謝,老師辛苦了,這樣是為了滿足老師的虛榮心還是真的要跟家長溝通孩子的問題?建了微信群之后,上傳視頻,回復收到,這都是常態,布置作業還有釘釘打卡,視頻!”與錄制視頻宣布自己退群的男家長一樣,邢女士也在信中質問:“讓家長督促,讓家長教,那么,老師是干什么的!”
對此,即墨區教體局信訪辦回復稱,做為剛剛開始學校生活的一年級新生,隨著學生逐漸適應其全新的學習生活節奏,微信、釘釘使用頻繁這種現象也會隨之減少。
“家長累我們更累,希望多些理解”
“如果真能退,我想老師一定是第一個想退群的人。”李老師是島城一所小學的二年級班主任,她告訴記者,自己看到這則文章的第一反應是氣憤,冷靜下來之后,卻特別理解這位家長的心情,因為“有了家長群,家長們累,我們老師比家長們更累”。“過去智能手機還沒有這么普及的時候,感覺老師們還有明確的上下班時間,現在有了家長群,感覺醒著的時間都在上班。”李老師還記得自己剛開始工作時,每天放學前把作業寫在黑板上,宣布下課就算完成了一天的工作,剩下的無論是備課還是批改白天課堂習題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晚上慢慢來。而現在,她每天早上醒來第一件事情就是打開家長群,每天晚上的時間也需要不斷關注家長群里的反饋情況。
“就拿剛剛過去的兩周為例吧,提醒交社保、人口普查表、每周刷新健康碼、體質監測、滿意度調查,這些內容你說跟教育有關嗎?全部都要我們老師來完成,家長覺得接個龍都麻煩得不得了,我們老師不更麻煩,還需要挨個統計下來。”在她看來,單純的布置復習預習作業,反饋學生當天在校情況,家長們配合度很高,而這些與教學無關的事項,才是真正讓家長們覺得壓力大的原因。
要求老師盡量精簡內容
孩子們早上7時30分入園,但從早上7時開始,家長群里就開始被反復@:某某在家吃早飯了,某某今天請假一天,某某今天打疫苗晚到園。到了上午10時之后,家長們又開始在群里提要求。“李老師,龍龍今天有點咳嗽,麻煩多給他喝點水。”“李老師,天天園服有點緊,升完旗幫她脫一下。”一旦群里更新了孩子們當天活動的視頻,家長們在點贊之余還會提出更多要求。“怎么沒有拍到我們孩子啊?”“老師,小寶每次都跟不上趟,能不能讓他跟著陳老師?”這是幼兒園小班班主任李老師的真實一天,除了應對面前35個孩子一天的吃飯、睡覺、活動、游戲,她還需要面對家長群里82名爸爸媽媽外公外婆的各種@。
“對于家長群里的具體交流溝通內容,是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環,每個班主任有各自的特色,這一點學校肯定沒法做硬性要求,但最近這一兩年吧,我們確實要求老師在群里發言要反復斟酌。”一位小學校長向記者坦言,這幾年隨著家長們維權意識的增強,老師在家長群里的一些發言,特別容易被家長們截圖作為投訴證據,因此他們特別要求老師在群里慎言。“比如批評孩子要單獨與家長溝通,避免在群里直接點名,涉及到錢物的一概由家委會與家長們溝通,老師全部避嫌。”這位校長透露,上學期時就有一名家長在群里咨詢身為英語老師的班主任需不需要在校外報自然拼讀的輔導班,老師完全無意地說了一句“有條件的也可以報報看看”,緊接著就有幾名家長在后面跟著推薦自己報的英語班,結果后來因為疫情這個英語班停課與家長鬧了糾紛,后來家長找到老師理論。
“脫離了語氣和語境,在家長群里的一些溝通難免會產生誤解,所以我們也建議老師們簡化家長群的溝通,盡量不要在上班時間發布通知。同時有了之前網課的經驗,現在更多作業訂正、打卡都改為了在釘釘群進行,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家長群里的溝通。”雖然家長群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這位校長坦言,就目前而言,家長群仍然是家校溝通的最有效途徑之一,她真心希望,家長和老師在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上,能夠形成合力,共同為孩子而努力。(觀海新聞/青島晚報 王曉雨)
責任編輯:榮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