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鐘靈毓秀的齊魯大地上,蘊含著豐富的手造產業,種類豐富、品質上乘,如同一座令人目眩的傳統手工藝寶庫。山東的岱青海藍間沉淀著文化,一陶一瓦里都藏著故事,膠東手造更是山東手造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青島貝雕、煙臺銀壺、濰坊風箏、威海大花餑餑、日照黑陶……一方水土養一方風物,膠東地區擁有33家“山東手造·優選100”首批“山東手造”優質單位,一針一線、一釘一鉚都寫滿了膠東文化的傳承,為手造產業注入獨特的靈魂……“膠東手造”從歲月沉淀走來,串聯起文化傳承的針腳,也蘊含著產業發展的新活力。
關于“山東手造”,聽聽大咖們怎么說。
本期我們采訪到的是青島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教授李泉濤,聽她講述對于手造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見解。
李泉濤
青島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教授、副院長、碩士生導師、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負責人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傳統手工藝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能只是作為實物資料被珍藏,還需要合乎現代人的審美和節奏,緊貼普通民眾的生活,而文化創新是其中最有效和快捷的形式,如何為文化創意營造一個更優質的文化輸出環境,搭建創作、展現、交易、推廣、體驗等平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目前需要思考的問題。
近年來,政府、企業、高校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滋養,讓越來越多年輕人逐漸開始對傳統工藝產生興趣,這無疑是對于手造傳承最好的年代。李泉濤認為,興趣是傳承的第一步,應該加強培養年輕一代對傳統手工藝的興趣,讓他們了解傳統手工藝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同時,保護傳統手工藝的原材料資源,防止其被破壞和浪費為傳統手工藝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例如,可以結合現代技術推動傳統手工藝的新發展,解決傳統手工藝制作難度大、時間周期長的弊端,可以利用現代技術與傳統手工藝結合實現更好的發展。
就手造傳承而言,最重要的還是落地,才能真正走進年輕人中間。李泉濤表示,青島理工大學的學院教育非常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傳承,經常組織師生深度深入“手造”項目,在項目立項、構思創造、宣傳推廣、展示設計等環節當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在設計實踐中實現課程產品的新探索。在教學中,老師也會引導學生在內容、形式、載體等方面深入鉆研,將中華傳統造型與造物元素進行創造性“轉碼”,力求將中華優秀文化的“古碼”轉譯成當代年輕大眾“話語”,將傳統工藝融合當前社會的生活方式,在創新設計中不斷推進和豐富“手造”的內涵,扛牢“兩創”責任新擔當,如將傳統手繡、剪紙工藝融匯在壁畫制作工藝中,融合傳統的骨雕工藝制作燈具等現代裝飾品、利用魯班鎖的傳統造型制作家具以及城市雕塑等。
目前,手造傳承已進入新的階段,越來越多的新生代傳承拓展著越來越廣闊的年輕市場,手造工藝進入中小學至關重要,讓孩子們在了解傳統優秀技藝的同時感受中國式美學意境,讓文化的種子就此生根發芽,讓手造在不同時代依舊具備旺盛的生命力,如此手造文化方能生生不息,綿延不絕。(智慧青島 徐琳倩)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