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如何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邁進?技術改造是重要一環。2022年以來,青島市先后出臺青島市打造現代產業先行城市五年規劃、青島市先進制造業強市行動計劃、青島市企業技術改造升級煥新行動指南等重要指導性文件。在青島,提質增效的“技改熱”持續升騰,真金白銀的“技改紅利”正加速釋放。為進一步推動企業技術改造,助力我市制造業提質升級,青島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聯合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推出《技改煥新》專題欄目,旨在通過短視頻的形式,生動呈現青島制造業技術改造經典案例。欄目首期聚焦機械制造行業,探訪青特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特集團”)的技改蝶變之路。
“大手筆”持續加碼,技改助力轉型升級
走進青特集團的制造車間,自動化鑄造線、全自動機器人焊接線、橋殼自動化加工線、自動化裝配線等映入眼簾,各工序在控制系統的“布置”下,正有條不紊地生產。青特集團始建于1958年,擁有年產專用車1萬輛,各種輕、中、重卡及大型客車系列車橋110萬臺(套),支承橋10萬支、齒輪10萬套、鑄件10萬噸的生產能力。

對企業而言,技改是增強其核心競爭力的“加速器”,更是穿越產業周期的關鍵一招。近三年,青特集團技改投資約2億元,按現行政策預計可享受補貼4176萬。依托于技術改造,青特集團在傳統車橋的基礎上,擴展產業鏈布局,先后投資多條自動沖壓線、自動焊接線、自動加工線、智能裝配線、高性能清洗涂裝線、高端驗證裝備等合計60余套裝備,實現了國際高端產品及新能源電驅動力總成的批量生產。
以“1.5mm”優勢,實現世界最高水平橋殼的批量供貨
出于成本的考量,國內汽車零部件出口國外市場,通常采用海運或鐵路運輸,汽車重型零部件的批量運輸中更是鮮少采用空運的方式,而青特集團卻以1.5mm的優勢使戴姆勒公司在疫情期間將M6輕量化橋殼空運至國外。據了解,自2012年起,青特集團技術研發團隊積極推動技術創新,與戴姆勒的相關部門共解決2900余項生產、工藝、技術、質量、管理等問題,過程中同步開展技術改造,用時六個月完成了國內第一條無點焊全自動橋殼焊接線、第一臺自動校直機、第一條橋殼內腔自動噴涂線等多項創新,最終實現國際最高水平橋殼的批量供貨。在技改加持之下,該生產線的單線生產力提高2倍以上,訂單交付及時率提高至99%,質量合格率提高至99.8%,設備故障率減少25%。
瞄準新能源車橋賽道,自主研發50余款高端產品
近年來,青特集團圍繞傳統產品的電動化、輕量化等方向,延伸傳統車橋的機電產品產業鏈,增加產業的產業鏈布局,組織研發新能源商用車車橋,并與國際設備制造商聯合研發工藝裝備,共同打造高端制造平臺,實現產品的智能精準營銷、智能設計、智能制造、智能驗證、智慧物流,推動企業工藝裝備持續升級。

為滿足新能源車橋高質量裝配、新能源車橋及傳統車橋的噴漆外觀高質量要求,青特集團實施新能源車橋智能化技改項目,新增分總成裝配線、橋總成涂裝線等多條自動化生產線。項目建成后,青特集團自主研發50余款高端平臺新能源車橋,關鍵技術突破國外壁壘,新能源車橋研發周期由原來的6個月縮減至4.5個月,整體研發效率提升25%,新產品研發問題減低60%以上,研發成本降低30%以上。同時,該智能化技改項目也帶動了零部件制造、原材料工藝等上下游相關產業的發展和技術進步,對區域經濟產生良好的拉動作用。

如今,技術改造已經成為青特集團鍛造核心競爭力的利器之一。由“青特制造”進階“青特智造”,青特集團正不斷“改”出發展新動能。(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劉琴)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