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0日青島日報02版
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青報訪談⑥
創新驅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
市委黨校、駐青高校專家學者談以改革創新推動青島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支撐,并擺在各項規劃任務首位,進行專章部署。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世界發展大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作出的戰略布局。
專家們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我們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創新這個第一動力。規劃建議為“十四五”時期經濟和產業發展,廓清了認識、理清了思路、堅定了方向,為青島在新發展階段推進城市能級提升和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打造創新高地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青島作為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的‘三核’之一,負有建設國家東部沿海重要的創新中心的重要使命。去年,我市發動15個攻勢,科技引領城建設攻勢對城市創新能力和創新體系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來看,只有‘三端’并舉、協同發力,才能建成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創新高地。”青島大學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胡金焱說。
胡金焱認為,在政府端,要把科技創新擺在青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實施人才強市、高教強市、科技強市戰略,充分挖掘人才、教育、科技優勢,通過扶持引導有效融合,為創新、技術和產業變革提供強大動力。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為牽引,加大研發投入,依托高校人才優勢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打通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通道,實現產學研協同發展。完善高等教育和人才支持政策,健全技術轉移和產業化服務體系,為培育發展創新型產業集群奠定人才基礎,激發全市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
“在企業端,青島傳統的‘五朵金花’正在轉型迭代中實現創新要素的快速聚集,海爾、海信等企業的創新能力提升明顯,初步呈現對城市創新發展的引領支撐作用。”胡金焱說,但當務之急還是要培育發展一大批創新型、科技型企業,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引導企業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發揮企業家和技術技能人才隊伍創新作用,增強創新驅動發展的內在動力。
在胡金焱看來,在高校院所端,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青島大學等駐青高校各有所長,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山東大學等一流高校在青島布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等一大批科研院所聚集青島,青島正在逐漸成長為高等教育和科技創新的北方重鎮。高校院所需要發揮為青島經濟社會發展攬儲人才的作用,根據產業布局優化學科布局和研發布局,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引好人才、用好人才、育好人才,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和共性技術研發能力,承擔大項目、產出大成果、實現大轉化。也需要加大對科研工作的績效激勵力度,充分體現科研人員的創新價值,形成尊重創新、支持創新的良好氛圍。
科技自立自強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要全方位、整體地推動高質量發展,即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各領域都要體現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是‘五位一體’各方面全過程的‘高質量’。”中共青島市委黨校管理學教研部主任、青島市情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劉文儉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只有做到產業發展高素質、生態環境高顏值、文化建設高氣質、社會治理高品質、民生保障高水平,才能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要求。”
關于高質量發展與創新的關系,劉文儉認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和城市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在劉文儉看來,對青島而言,要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市、質量強市、網絡強市、數字青島,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加快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面向“十四五”,擔負眾多國家使命的青島,要在推進全面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列,各級各部門要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指引,把創建品牌作為戰略舉措,把轉型升級作為戰略思路,把品質青島作為戰略定位,開拓創新,砥礪前行,加快建設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大都市。(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學義)
責任編輯: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