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婚姻常常講究門當戶對,不對等的外在經濟條件,會成為難以逾越的婚姻阻礙。
而如今,每個人都有了更多的發展機會,婚姻看起來也不再是一件必須拼家底的事情。
然而,當家底的比較不再奏效,有些差異看起來似乎更難以理解了。
比如:有的人條件一般,卻可以找到包容又有耐心的好伴侶;
也有的人本身條件不錯,又努力又上進,在婚姻里卻總是被挑剔、否定。
有的人在婚姻里從不主動付出,卻可以活得心安理得,還能被關心和照顧;
也有的人在婚姻里付出無數,卻仍然十分忐忑,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
這種婚姻里所呈現出來的巨大差異,顯然不是由外在物質條件決定的,那又是由什么決定的呢?
這就是我們常常看待關系時,最容易忽略的一部分:內在的心理結構。
也就是說,表面上大家都不再需要拼家底了,實際上,卻是在拼一種隱形的“家底”。

01 “家底”薄弱的人,在婚姻里會極其被動
來訪者小倫,她在婚姻里總是感到很委屈,抱著找解決辦法的期待前來咨詢。
在咨詢中,她最習慣問的幾句話是:我這樣做是對的嗎?是不是我不該這樣想,不該這么看待這個問題?
我問她:如果我說是,你的感覺會怎樣?如果我說不是,你的感覺又會怎樣?
她說:如果你說是,我就覺得自己有問題,應該改變;如果你說不是,我就覺得我沒有錯,是對方應該改變。
很多時候,我都不知道自己應該怎么做,常常既想做某件事情,又覺得不該那么去做。”
這種總是感覺自己不夠好、不應該的感覺,一直伴隨著她的整個成長經歷。
當她進入婚姻時,她也常常感覺受到丈夫的指責、挑剔和不理解。
每當這些時候,她總是一邊在內心里翻江倒海,另一邊默默承受著委屈。
她幾乎沒有任何力量去扭轉他人對她的錯誤理解,反而會不自覺地把別人的評價都內化成了對自己的懷疑和攻擊,把所有的自然涌現的自我感受都當成了不應該或不理智。
那么,是什么讓她在關系里變得如此被動,并一天天忍受著日益增多的委屈呢?

02 婚姻里最重要的“家底”,是你能否接納真實的自己
我以前聽別人講過一個現實的規律。
一位女性,如果能獲得娘家無條件的支持和接納,那她在婚姻里就可以剛柔兼備、溫柔得體;相反,如果她獲得的不是支持和接納,而是更多的否定或打擊,那么她將不得不在婚姻里變得小心翼翼,亦或者總想要努力控制。
在我們的內心感覺里,也是一樣的。
當我們失去了一個可以進退自由的空間時,我們就只能要么把自己躲起來,用討好和迎合來避開所有可能的沖突或矛盾;
要么就像一個麻木的斗士一樣,不顧一切地想要去獲得關系里的正義,哪怕讓自己遍體鱗傷。
因為沒有退路,在戰場上,就只能要么戰死,要么躲藏。
到關系里,就只能要么委屈自己,要么像個失去理智的“瘋子”。
如果在客觀的現實生活里,我們是無路可退的話,那在內心世界里,我們也不能允許自己后退。
我們總覺得自己有些地方太糟糕,所以我們要咬牙挺住,好讓自己可以看起來顯得好一點。
實際上,為了向別人展現一個“好”的自己,我們承受了太多的代價。
看起來努力做“好”,讓別人對自己的感覺好一點,實際上我們只是在不斷試圖取悅一個根本無法取悅的自己。
那個自己,對自己就是非常挑剔,就是不接納,就是覺得自己很差勁、很糟糕,一無是處。
所以,在關系里,重要的不是別人有多么挑剔你,而是你有多么不能接納自己。
許多時候,我們在婚姻里發生的無解沖突,歸根到底,都是我們跟自己的沖突。
那些在婚姻里“家底”弱的人,往往在關系里付出最多,也可能表達得最多、說得最用力,卻總是被忽略和被傷害,那是因為我們在別人和自己之間,失去了一張“自我接納”的保護膜。

03 結實自己的“家底”,是好婚姻一輩子的需要
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一個“家底”不差的人,可以把一手的爛牌打成王炸;
相反,一個“家底”虧空厲害的人,可能白白錯失很多好的機會。
這其中有一種很重要的因素,叫做掌控感。
當你有掌控感時,你的力量就會內收,你就可以有空間來思考和覺察,你就可以有意識地為自己做一些更好的選擇,別人自然就會更加尊重你。
當你失去掌控感時,你就會非常想要回避,亦或者非常用力,內心會被很多的情緒所占據,沒有空間去覺察和思考,任由自己被感覺推著往前走。
這種掌控感,不是我們真的要去掌控關系,或者是掌控某一個人,而是我們感覺到內心的結實所帶來的穩定感,是我們相信自己可以面對一些不確定問題的能力。
能夠直接帶來這種掌控感的,就是結實自己的“家底”,就是學習自我接納,就是讓自己的內心里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永不動搖的安全基地。
為什么有時候我們會在關系里,苦苦追求他人的理解、看見、肯定和認可?
那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的不理解、不看見、不肯定和不認可。
當我們失去了對自己的意識和覺察,我們就會覺得自己是關系里最委屈的受害者;
當我們看到自己的脆弱和傷痛,我們可能就會明白:是自己虧欠自己太多,是我們對自己的粗暴和沒有耐心的評判,阻擋了讓自己變得更結實的可能,也阻擋了關系向陽光處生長的可能。
所以,當你發現周圍的關系總是很糟糕時,你不需要去責怪自己,而是更需要好好的來理解和接納自己,因為真正打開關系謎題的那把鎖,可能就藏在你心里。

本質上,幾乎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會走在充實自己“家底”的路上。
重要的是,當你的“家底”變得薄弱,或者內心傷痕累累時,你有沒有看見這種變化如何影響著自己在關系里試圖去逃避、控制以及失去自我的過程。
如果看見了,你就可能放棄自責,從內心里升起一種慈悲,給自己足夠的空間去平復傷痛,重新結實自己的“家底”。
當你內在的掌控感得到修復,它才能護送著你穿越關系里堅硬的摩擦和碰撞,到達相互理解和彼此滋養的柔軟殿堂。
你認同作者的觀點嗎?你覺得自己的“家底”如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