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幾天的陰雨天氣是否讓你回味起4月份黃島海青鎮竹園的雨后春筍了呢!在許多食客的筆下和美食節目中,春筍是一種“鮮甜脆嫩”的食物。隨著物流的發達,許多人也能輕易地從超市或者網上買到“新鮮”的竹筍。然而吃過之后,似乎也不過爾爾,跟美食家們描述的相去甚遠。
套用一句名言:你覺得竹筍不好吃,可能只是因為你吃過的竹筍不夠好。那么,什么樣的竹筍才好呢?我們從竹筍的生化特性說起。你以為的“鮮嫩”,很可能只是徒有其表。在科學松鼠會的一份調查中發現,很多人以為“最新鮮”的竹筍是這樣的:
竹筍的鮮嫩來源于其中的游離氨基酸和糖。尤其是谷氨酸和天冬氨酸,是竹筍鮮味的來源;而糖,則賦予了它們甜和脆嫩的口感。隨著竹筍逐漸長大,氨基酸分解或者轉化成了別的物質,而糖轉變成了纖維,于是鮮甜脆嫩都逐漸消失,最后成為了竹子。
竹筍的生命活動極為旺盛。當竹筍被采收,氨基酸和糖的來源被中止了,而它們的轉化卻在繼續,甚至更為旺盛。有研究測試過竹筍采收后的呼吸作用,發現在5小時甚至會出現一個高峰。所以,上圖中這種看起來很“原生態”的竹筍,只是“曾經鮮嫩過”,不管再快的快遞,送到你的手中時都已經“再回首已是百年身”——氨基酸已經大量分解,糖也大量纖維化,能夠嚼得動,也就算是不錯的了。
生筍保鮮,農學家們的無奈
其他的蔬菜水果,經過適當的處理,都可以相當好地實現“保鮮儲存”。對于竹筍,農學家們也試圖去實現。比如“抽氣速凍冷藏”、化學試劑保鮮、氣調倉庫保存等等,雖然有一定的幫助,然而效果有限、局限卻很多,也沒有商業化應用前景。
在創口上涂一層“保護膜”,大概是目前能夠采取的措施。不過,涂膜本身就增加了操作,而效果也僅僅是“有一定幫助”而已。此外,涂的膜(比如殼聚糖)也有助于細菌滋生,如果商販們涂其他“非食用物質”,也就更不好說了。更重要的是,“涂膜”完全破壞了生竹筍的“原生態”形象,更是賣家和買家都不愿意做的事情。
最原始的辦法,卻是最有效的
竹筍產區,農民們賣筍,往往是采收竹筍回家,盡快去殼、煮透,泡在涼水中,然后第二天拿到集市上賣。
這個煮透的過程,在食品行業里也被叫做“殺青”——跟茶葉制作過程一樣,通過殺青,把竹筍中的酶滅活,中止了生化反應,才能把阻止糖的纖維化和氨基酸的分解。
殺青的作用不僅于此。竹筍中通常有相當多的草酸和氰苷,不僅帶來澀的口感,而且也不利健康。殺青過程的長時間燉煮,能夠充分地去掉它們,既保障安全,又改善口感。
這個“不新鮮”的操作,才能夠保住竹筍的“鮮”。
殺青之后,如果只是泡在清水中,可以讓風味口感保持幾天。當然,如果放在冰箱里,能保持更長的時間。如果想要保持更長的時間,就需要使用“保鮮液”,比如鹽、檸檬酸以及亞硫酸鹽等等。在國家標準中,有很多保鮮劑可以使用,如何搭配它們,既遵守國家標準,又盡可能延長保質期,并且對風味口感的影響盡可能小,是許多科研院所和加工廠家都在努力的事情。
總體而言,這樣加工保存的竹筍,雖然跟“采收即殺青,然后就烹飪”的比起來也還有相當差距,但相比于放了幾天的“帶殼生筍”,也還是要好得多了。
看圖,識別筍的品質高低
出土時間越短的竹筍,氨基酸和糖的含量越高,纖維越少,風味口感也就越好。
剛出土的時候,筍的節間距比較短、筍壁比較厚,顏色接近黃白。竹筍的形態與風味特色跟竹子種類關系很大。對于同一種竹子的筍,采收得越晚,節間距就越長,筍壁逐漸變薄變硬,慢慢出現綠色。這樣的筍,筍尖部分也還是可以吃的,但品質就不如出土時間短的了。
前面那張圖中的,就是出土時間很短的春筍。下圖中的,也很鮮嫩。
節間短、壁厚、顏色明亮、黃白色的鮮嫩熟竹筍
下面來看幾張網上搜來的產品圖片。
圖中綠色圈出來的三根,節間距比較短,筍壁比較厚、顏色更淺。而紅色圈出來的兩根節間距就要長一些,筍的顏色也比綠色圈出來的幾根要更深,所以就比綠圈的幾根要老。
去掉了根部的筍尖
這張圖片上的筍頭部節間距也很長,前幾節的粗細差不多,而且顏色也比較深。它們應該是已經長得比較老的竹筍,去掉了頭部(因為已經老得很難嚼了)而剩下的“筍尖”。當然,這吃起來也沒問題,不過就“鮮甜脆嫩”而言,就有所不如了。
這張看得更加清楚,頭部的筍壁已經比較薄,可以推測取材跟上面的那張差不多。這樣的竹筍吃起來當然也沒啥問題,不過風味口感就不如前面出土時間很短的那兩種。
最后再提醒大家一下:即使是在保鮮液中,竹筍還是會慢慢發生變化的。明亮的黃色會逐漸變白變暗,就意味著鮮甜風味在逐漸消失,也就會不好吃了。
(實習編輯:蔣海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