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撒嬌的時候會說,抱抱我!高冷的時候會說,抱我!發脾氣的時候會說,抱!抱!我!
“媽媽,抱抱我!”如果這句話的重復率排第二,沒人敢排第一!
為什么孩子那么需要抱抱?
不會走的時候要抱,會跑了還要抱;高興的時候讓你抱,生氣了還讓你抱!
擁抱,有一種“迷之神秘”的力量,不僅能滿足人類的生理需要,還能填補人類的精神需求。

01
需要擁抱是因為皮膚饑餓
肌膚之親,其實是人類的一種基本需求。
動物與人都存在著皮膚饑餓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在嬰幼兒身上尤為突出。
寶寶天生渴望得到大人的摟抱,即便長大也習慣靠著大人、抓著大人的胳膊,這就是皮膚饑餓的表現。
消除皮膚饑餓的最好食品,就是爸爸媽媽的親吻、撫摩、擁抱等肌膚之親。
如果寶寶的皮膚長期處于饑餓狀態,極少得到父母擁抱,就容易引發性情孤僻、愛咬嘴唇或啃指甲,長大后容易形成的一種潛在的,對被愛、被關心、被撫慰的渴望。
當這種感覺過于強烈時,可能就會導致一種病態的情感需求。
近年來,許多研究得到相同的結論:常被人握著、擁抱和親吻的嬰孩,比那些被人長期甩在一邊且無人碰觸的孩子更容易發展出健全的感情生活。

02
擁抱才能感受“我愛你”的事實
我們一直都覺得,對孩子表達愛和關心的方式就是語言。
其實,即便不說話,通過肢體語言也能傳遞我們內心的真實想法。
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講,肢體語言往往比語言更有力量。
談戀愛的時候,一千句我愛你,也抵不過一個法式長吻來的真實,因為嘴巴可以說謊,但身體不行。
親子關系也一樣,很多人都覺得付出了很多,孩子好像不領情。
如果孩子跟你不親,一定是你沒做好“擁抱”這件小事。
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成人的擁抱與撫摸,才會感受到“你愛他”的事實。

03
擁抱能鎮定孩子的情緒
嬰兒心理學家說:當寶寶被母親抱在胸前時,母嬰之間就建立起一種最具安撫功能的接觸,寶寶不適的心境會立即得到母愛的最佳撫慰而趨于平靜,情緒需求便得以滿足。
如果媽媽能在第一時間將初生嬰兒擁入懷里,能降低他初來這個陌生世界的不安與害怕。
對于大一些的寶寶,擁抱安撫情緒的力量也一樣重要。
通常寶寶情緒激動時,父母難免會產生厭煩心理。
很多人會選擇冷落孩子,甚至很可能會拒絕孩子和自己的碰觸。
其實,這個時候,孩子更需要父母的擁抱,這會迅速安撫孩子的情緒,讓孩子很有安全感。
最初與孩子產生沖突的時候,我也采取保持距離的方式,她就會邊哭邊說,你抱我。
可我認為——我們是在戰斗啊,Fighting曉不曉得?抱你我不就妥協了?不抱!
結果她就會越哭越兇,又著急又生氣地說,你抱抱我,你抱抱我,我就好了。
一聽她說這句我就心軟,抱她一下,奇跡真的發生了,兩個人都開始慢慢冷靜。
冷靜下來我再細想:有的時候她沒什么大錯,是我心情不好;有的時候確實錯了,但其實不是故意的;有的時候她確實是故意的,但是在兩敗俱傷的歇斯底里中,講任何道理也沒起任何作用。
通常等她平靜之后,我再講道理,她大都能聽進去;對我的懲戒方案,大都也能接受。
因為剛才的擁抱讓她知道,雖然她做錯了,但我依然是愛她的,所以她才愿意對我立的規矩和處罰多一分理解和尊重。
我這才明白,原來沖突發生的時候,比急著教育孩子更重要的,是先平復彼此的情緒,冷靜下來再談事兒。
孩子哭鬧無非就是要獲取關注、發泄不滿、需要安慰。

一個簡單的擁抱,就可以把父母的關注、安慰、理解、原諒,都傳遞給孩子。
孩子的情緒需求得到滿足,他才能慢慢平靜下來。
相反,如果對于寶寶發出的情感需求訊號,常常不能做出及時回應,那么寶寶逐漸就會萌發出一種失望與不信任的情緒,這種挫折感,會讓他變得容易退縮。
得知了寶寶求擁抱后的真相,你不是也有點后悔抱他有點少了?
任何語言,都敵不過一句“我愛你”;一千句“我愛你”,也敵不過“抱抱你”。
你覺得作者的觀點有道理嗎?當寶玉要你 抱抱時,你的反應如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