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孩子的身上,有父母的影子
我認識兩個媽媽,同樣是家庭主婦,教出的孩子卻天差地別。
一個媽媽很愛賭,從早到晚家里都傳出麻將聲,有時深夜了還很熱鬧。
她家孩子上初中了,在家從不做作業,因為父母不管,成績一塌糊涂,老師都拿他沒辦法。
另一個媽媽,家里條件一般,但我曾去她家做客,看到滿滿的都是書。
她擔心自己學歷低,教不好孩子,于是從孩子上小學起就跟她一起讀書,省吃儉用把錢留下來全買書了。
女兒從小都是班級前三,去年剛考上重點高中,是家人的驕傲。
俞敏洪說過:“如果家庭是一臺復印機,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復印件。”
復印件若出現了問題,必然要追溯到原件身上。
也就是說,孩子身上的問題都是父母的折射。
自律的父母,孩子基本不愛偷懶。
不自律的父母,很難養出自覺的孩子。

02
最沒用的教育,就是不停地說教
養育孩子是一件很公平的事,父母的用心程度,決定了孩子的優秀程度。
就像種花種草,如果沒有默默耕耘,沒有悉心照料,怎么會有好收成?
面對孩子的不自覺、不努力、不上進,父母恨鐵不成鋼,對著孩子大吼大叫。
很多父母一邊在孩子身上挑刺,一邊說著大道理,往孩子的頭腦里灌輸“自律”的重要性,自己還在玩手機、看電視。
換位思考,若你是孩子,你覺得有說服力嗎?
盧梭說過:“世界上最沒用的教育有三種,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strong>
道理人人都懂,孩子也懂,但若父母對于孩子是一套標準,對于自己又是另一套標準,孩子怎么會接受?
孩子一切都以父母為先,父母怎么做,孩子就會跟著怎么做。
古人說得很好,“言傳不如身教”,說再多的大道理,也不如一次簡單的示范,罵孩子100遍,也不如自己帶頭先做好。
父母不要動不動就給孩子一個生氣就打罵的壞榜樣,用行動告訴孩子的,比言語多得多。

03
聰明的父母,做孩子的榜樣
每年寒暑假,家長的錢包里一下就少了幾萬幾千,不是給孩子報班,就是送孩子去夏令營。
“感覺養孩子就是養了個碎鈔機。”
父母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擔心孩子日后沒有競爭力,舍得為孩子下血本,無可厚非。
然而無數事實證明,在補習班興趣班中長大的孩子,往往都不怎么出色。
哈佛大學有一項研究表明:
父母是什么樣的人,遠比為孩子做了什么更重要。

和學生成績高度相關的8項因素

和學生成績無關的8項因素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就是父母的翻版。
孩子身上的行為,不管是好是壞,幾乎都是父母教育及影響的結果。
一個愛打扮的母親,她的女兒多半也愛打扮;
一個愛說臟話的父親,他的兒子多半也行為粗鄙。
孩子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一定會模仿大人,這是家庭教育的定律。
孔子也說過:“其身正,雖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而不從?!?/p>
要讓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要讓孩子不做的,父母首先不做。
父母是什么樣,遠比為孩子做什么重要,父母的一言一行就是孩子的標桿。
04
父母越自律,孩子越幸福
我有一個朋友,當了多年班主任,每次開家長會的時候,他都會觀察各位家長。
他說:“那些身材管理很好、衣著得體、舉止優雅的父母,孩子的成績一般不錯。
而那些穿著隨意、言語粗鄙的父母,很少養出優秀的孩子。
他們的孩子往往表現平平,就算成績過得去,言行舉止都流露出小家子氣?!?/p>
有一句話說得好:父母越自律,孩子越幸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永遠的班主任。
在孩子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的,不是老師,不是學校教育,而是父母和家庭教育。
那么如何讓孩子自律?
1.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父母生活作息規律,做事有條理有計劃,凡工作不拖延,凡娛樂不沉迷,孩子就會有樣學樣,形成良好的習慣。
2. 遵守基本的社會秩序。
父母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德,踐行文明規范,時刻約束自己,承擔起社會責任和家庭責任。
孩子就會形成規則意識,知道是非善惡,明了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
3. 保持良好的道德品格。
父母要做到誠實守信,寬容大度,不隨意評價他人,不沖動宣泄情緒,給孩子做好榜樣,讓孩子擁有美好的道德品質。
自律的父母,就算給不了孩子最好的生活,但可以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品行習慣,這些才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你認同作者的觀點嗎?你覺得自己身上有哪些方面表現出了自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