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區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項目建設為抓手、以產業轉型為導向,全力推動海洋經濟逐“新”提“質”
用足藍色稟賦,加快挺進深藍
穩進新好
即墨,地處黃海之濱,陸海開闊、向海而興。那一抹深藍不僅塑造了即墨獨特的城市特質,也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聚焦青島“建設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目標任務,即墨區依托海洋優勢稟賦,全力當好“海洋經濟發展排頭兵”。
在新時代的奮進路上,肩負使命的即墨不斷挺進“深藍”——堅持“陸海統籌、全域藍色”理念,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項目建設為抓手、以產業轉型為導向,全力推動海洋經濟逐“新”提“質”,“藍色成績單”屢創新高。今年前三季度,即墨區海洋生產總值476億元,同比增長7.7%,總量、增速均位居全市前列,預計全年海洋生產總值將突破620億元。
科技創新催生強勁引擎
科技創新是“動力源”。
在即墨這座海洋重鎮,集聚了藍谷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和嶗山實驗室、“可燃冰”開采試驗基地等“國之重器”,國家深海基地、山東大學等50余家“國字號”科研院所和112個高端創新平臺,形成了基礎雄厚的科技創新優勢。

“蛟龍號”母港國家深海基地。袁福夏 攝
依托這一優勢,即墨區“建平臺、匯資源、促轉化”,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需求的重大科研項目,以“國字號”科研平臺和領軍科研人才為主導,成立海洋科技創新創業聯盟,強化跨領域、跨單位、跨學科的協作攻關,加快搶占海洋科技制高點,一批全球領先的海洋科技成果呈井噴之勢——創新研發出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青島造船廠接連攻克深海網箱建造技術難題,建成國內首座自主研制的大型全潛式深海智能漁業養殖網箱“深藍2號”;森科特首創國內網衣清洗機器人,其多項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成功破解深遠海網箱養殖清潔難題……
今年以來,即墨區新增國家和省、市科學技術獎勵18項,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正高級工程師丁忠軍、青島國實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溟獲評2024年青島市現代海洋英才。一項項海洋科技成果的涌現,無疑是海洋科技實力的有力注腳,也成為即墨海洋經濟發展的強勁引擎。
推動技術和成果從“紙面”到“地面”,是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的關鍵一招。即墨著力提升海洋科研服務水平,依托國家海洋技術轉移中心,建設“科創薈”服務品牌,搭建政府、企業、科研院所對接交流平臺,通過揭榜掛帥等機制,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產業成果。今年以來,通過開展“科技創新論壇”等活動,實現技術合同成交額2.3億元。
產業振興澎湃藍色動能
產業振興是“沖擊鉆”。
今年5月份,“深藍2號”大型智能深海養殖網箱實現陸地完工,該網箱由落戶即墨的青島造船廠建造,是目前我國應用海域最遠、適用水深最深、養殖水體最大、功能性能最先進的深遠海養殖網箱裝備。
位于即墨區的青島錨鏈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船舶制造重點配套企業,也是中國船用錨鏈和海洋工程系泊鏈的出口基地之一,生產技術裝備和工藝以及產品質量均達到了國內外領先水平,超過60%的產品出口到國外市場。
即墨海洋產業基礎良好,擁有涉海規模以上企業205家,產業范圍覆蓋海洋漁業、涉海設備制造等22個大類。今年以來,即墨區堅持向新求質、集群發力,加快完善現代化海洋產業體系,藍色動能澎湃洶涌。
——培育傳統產業新優勢。不斷推動涉海設備、現代漁業、海洋文旅等傳統產業提質增效,青島造船廠新承接訂單30余艘,訂單數再創新高;漢纜海洋工程項目新上超高壓海纜生產線,打造北方最大的海纜生產基地;“國信1號”養殖工船寫入中央一號文件,2號工船10月份順利出塢,預計明年初投入使用;國家海洋考古博物館正式啟動,海洋生態修復項目獲批中央4億元資金支持。
——激活新興產業新活力。持續培育壯大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新材料等產業,海智源、海之林在海洋生物制品領域達到行業領先水平;森科特首創國內網衣清洗機器人,多項功能填補國內空白。
——開辟未來產業新賽道。前瞻布局深海開發、海洋信息等產業賽道,國家深海大數據中心、國家深海基因庫、國家深海標本樣品館等“深海三大國家平臺”加速落地;嶗山實驗室“瀚海星云”和“問海”兩個大模型相繼發布,邁出建設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矩陣國內“第一步”。
“從傳統產業到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即墨以培育海洋新質生產力為核心,聚焦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持續完善海洋產業體系,著力提升現代海洋產業能級。”即墨區海洋發展局黨組書記、局長劉新兆表示。
項目帶動激活藍色經濟
項目建設是“生命線”。
今年2月份,海爾集團旗下的納暉新能源項目簽約落戶藍谷海洋新能源產業園。依托該項目,即墨將建設新能源產業互聯網生態園。園區聚焦“場景定制”應用,結合物聯網、云計算等多種前沿技術,通過軟硬件智能化集成,為用戶提供集發電、儲電、管電于一體的新能源解決方案,通過整合行業上下游優質資源,推動海洋科技創新與綠色能源產業深度融合。
納暉新能源項目只是一個縮影。今年以來,即墨區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樹牢“項目為王”導向,注重招引優質涉海項目,提升海洋經濟新質生產力。新引進雙豐物探等涉海項目16個,推動天然氣水合物鉆采船北部碼頭等41個項目入列青島市海洋重點項目,形成“儲備一批、開工一批、建設一批、竣工一批”項目梯次推進格局。
當下,一大批在建重點海洋項目跑出“加速度”。海洋生物產業園建設加速推進,青島美谷生物共享工廠投入使用,活性乳酸菌項目主體封頂;數字裝備生產基地從今年1月開工建設到首棟單體封頂,用時短短110天;青島綜合試驗場項目聚焦打造全國首個標準淺海試驗場,已完成主體封底,計劃明年竣工;中電建海上光伏項目10月份獲自然資源部用海批復,正在加快并網建設……
驅車從即墨市區沿鶴山路一路向東,來到鶴山東路與萊青路交會處,曾經的阡陌山坡上,一棟棟現代化樓宇廠房拔地而起,這里就是國際藍色生物谷項目建設現場。項目占地約981畝,按照“產業定位精細、標準化設計、訂單式開發”的模式,高標準建設生產廠房、中試研發車間及公共配套設施,依托藍谷高校院所科研集聚優勢,重點引進海洋藥物、海洋功能性食品及美妝產品、海洋生物制品、海洋新材料等現代海洋企業,打造集研發生產、公共服務平臺、生產生活配套于一體的海洋生物特色產業板塊。目前,項目一期已竣工驗收,瑞科盟生物、藍澎實驗室、美谷生物、海洋生物酶制劑等13個項目簽約入駐。
為推動涉海項目由“集聚”向“集群”轉變,即墨區高標準謀劃布局涉海專業園區,持續引進投資體量大、帶動能力強、科技含量高的海洋產業項目,產業鏈、創新鏈深入融合,激發產業集群倍增效應,海洋經濟發展內生動力日益強勁。
展望未來,青島向海圖強的“沖鋒號”再次吹響。新征程上,即墨區將切實增強發展海洋經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不斷提升海洋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水平,努力建設一批海洋項目、培育一批海洋企業、打造一批海洋創新平臺、突破一批海洋關鍵技術、打出一套推動海洋高質量發展的“組合拳”,靶向發力、久久為功,努力為青島市打造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貢獻更大力量。(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濤 通訊員 高文莉 盛瑞斌)
青島日報2024年11月26日1版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