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幾天,一位媽媽留言說:孩子今年開學的時候報了三個興趣班,一個機器人、一個圍棋、一個架子鼓。
結果每個月放棄一個,說圍棋太難,總是坐著沒勁兒,架子鼓的老師總是很兇,不想去了。
到了期末,只有機器人還勉為其難地在繼續。
她說每次看到孩子說不想學的時候,都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
幾乎所有的爸媽都會遇到這個問題:
給孩子報興趣班的時候,好像什么都想學。
可是堅持不了幾天,孩子就變著法子說不想學了。
因為新鮮勁兒過了,就是考驗耐力的時候了。
很多時候,孩子說不想學時,很少有父母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
也沒有去顧及孩子說這句話背后的原因,反而急忙地把責任推給了孩子。
其實當孩子說“我不想學了”時,你的回答很重要。

02
當孩子說不想學的時候,爸媽們常常糾結:
是聽孩子的選擇放棄,還是要繼續堅持,逼一下孩子?
我覺得,在真的放棄之前,父母有責任適當地逼一逼孩子。
因為放棄誰都會啊,可以說是非常容易的事。
可是要堅持下去卻要足夠的耐力和勇氣。
怎么理解這個“適當”,考驗著為人父母的智慧。
小小魚也報了鋼琴班,每周兩節課。
上了半個學期的時候,他跟我說:“爸爸,彈鋼琴太難了,我不想彈了。”
我拉著他小小的手,跟他說:“是呀,是不是用力彈的時候,手指會疼?”
“嗯!還要記很多的東西。”我能感覺到他的壓力。
但我看不出他的反感,而是看到一個需要支持的孩子。
所以我跟他說:“再堅持幾年吧,到時如果你覺得不想學,爸爸支持你,但是你才剛剛開始彈,放棄的話就太可惜啦!”
“要幾年?”
“等你讀小學的時候再看,怎么樣?”
“好吧!”
之后他也沒有再跟我說不想學的話。
因為我理解他的心情,也給了他建議。
當然,我也開始去學,做他的學生,一起學。
其次是好好把握這個度。
比如看一本好書,開頭也許平淡無奇,但你能堅持讀50頁的時候,也許就舍不得放下了。
看一部好的電影,開頭也不一定扣人心弦,但是看20分鐘的時候,往往會發現有了美好的收獲。
這個50頁和20分鐘就是度。
如果真的是一本沒有任何趣味的書或者一部爛片。
就不要逼著孩子去啃完。
在興趣的培養上,我也持這個態度。
因為適合孩子的,做起來會得心應手,信心滿滿。
父母要努力陪孩子一起,找到適合自己的那扇門,然后堅持走下去。

03
如果孩子真的不想學,開始想盡辦法對抗,甚至偷偷放棄時,
那我們要冷靜下來,找到孩子不想學的原因。
不要跟孩子站在對立面,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考慮。
別急著去批評指責孩子。
甚至為此大發脾氣,是最無益的。
因為這只會增加孩子對學習的厭惡。
比如小小魚學習英語,有一段時間媽媽給他報了一個級別比較高的跟讀班。
每次跟讀的句子,他總是記不住。
媽媽教了幾遍還是不會,于是就火冒了起來。
一個在大聲責備,說他不認真,剛教得也記不住。
一個在賭氣哭泣,說自己沒有不聽,是記不住。
后來我跟老婆說:“最近的學習任務加重,先給孩子一個過渡期,還是不要因為句子記不住而發脾氣,我們相互監督。”
因為我不想孩子形成一種這樣的反應:學英語就要挨罵,學英語是痛苦的。
這樣只會讓他形成陰影。
就好像我當年學英語一樣,只要是上英語課,整個人都感覺不好了。
學習從來不是一件輕松的事,但我堅信可以變得有趣一點。

04
興趣和習慣的培養,比知識獲取更重要。
有的父母會說,辛苦學習,孩子會快樂嗎?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再辛苦也會覺得快樂,難道不是這樣嗎?
我發現孩子們最喜歡做的兩件事就是“玩游戲”和聽故事。
四歲的時候,小小魚對認字產生興趣,我就給他用象形文字的字卡,先看圖,再識字。
孩子會覺得很好玩。
喜歡認字,就是覺得好玩。
另外還能讓他看懂簡單的故事書,有一種成就感。
喚起孩子興趣最好的辦法就是“游戲”+“故事”的方法。
激發孩子的內驅力比單純的物質獎勵要重要。
言傳身教更重要,你常常讀書,孩子也會愛上閱讀。
當他對一切都充滿了躍躍欲試的學習沖勁時,興趣之門被打開,一切就好辦了。
當孩子說學習太苦的時候,請告訴孩子:
沒有努力的幸福是不長久的,哪怕你想象的再美;沒有汗水的快樂也是不真實的。”
每個人都希望能過得有尊嚴,能找尋到自己的價值。
因為尊嚴和價值感會讓你覺得快樂。
而這些,卻跟汗水有關。
你認同作者的方法嗎?在對孩子進行興趣培養時,你還有什么好方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