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湖北宜昌一老人因不會使用手機支付,用現金交醫保被拒;前不久,四川華西口腔醫院取消現場掛號,有老年人在醫院門口大喊“你們不能把我們拒之門外啊”。這一件件,一樁樁的報道,無不將輿論引向數字鴻溝問題。事實上,不僅老年人,還有一些因身體殘疾(如視障)、教育和技術限制等因素而無法使用互聯網的人,也面臨著網絡社會生活中的種種不便。
疫情期間,為避免人員聚集,日常買菜、繳納水電費、取快遞等很多事,都需要通過“掃一掃”或通過五花八門的App來完成;上網課成了學生們的一種常態,但對于部分偏遠地區的學生,“脫網”“半脫網”卻是常態,網課似乎成了他們接受教育的阻礙;為加快復工復產而開發并投入使用的健康碼,也沒能逃過設備壁壘,那些沒有或者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人、甚至手機恰巧沒電的人都被被攔在了地鐵、商場及火車站的門外。
據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非網民規模為4.96億;使用技能缺乏、文化程度限制和年齡因素是他們不上網的主要原因。而今年年初的七省支付領域數字鴻溝問題的抽樣調查顯示,未使用電子支付的人群主要為老年人,低學歷、低收入、農村及退休人群。所以,新技術的接入與使用并不是屬于全體公民的,總有一部分人是網絡無法觸達的,于是隨著技術的不斷更新迭代,他們成了網絡社會中“數字弱勢群體”,在技術快速發展的洪流中逐漸被拋棄。而這群人,就真的只能被拋棄嗎?
有人說,時代的發展總歸是要拋棄一些人的。但還是應該留下一些路徑,給“鴻溝”那邊的人留點空間。技術可以跑得很快,但不要忘了“數字鴻溝”那邊的人。
除了技術、設備接入的鴻溝,“數字歧視”也讓更多的弱勢群體失去主動學習的意愿,沒辦法邁出數字化的第一步,更談不上尋求社會的支持和幫助融入網絡社會。他們最終因為不會使用的尷尬而“落荒而逃”,成為被數字化“隔離”的一群人。但如果有人有途徑“拉”他們一把,那何樂而不為呢?
比如,廣東樂從鎮、社區開設老人手機培訓班,通過社工手把手、一對一的教學,讓老人們學會使用智能手機,融入網絡,豐富生活;杭州一女孩通過制作圖文并茂的“微信使用說明書”,教會外婆使用微信。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通過“數字反哺”的方式,帶動自己身邊的數字弱勢群體積極學習,主動融入這個網絡社會。
當然,鼓勵學習和包容與支持只是彌合數字鴻溝的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要消除技術冷感,傳遞社會溫情。如果能從技術上提供給這些人“專門”的服務,更直接更有溫度。像華為、小米等品牌的手機推出“簡易模式”,更簡單的布局、更大的圖表字體以及更高的音量。除此之外越來越多的手機具備盲人模式和口述影像的功能,眾多APP也推出語言朗讀功能,這些技術的使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視障人士利用手機“收聽”信息、滿足需求。可以說,技術也沒有完全拋棄數字弱勢群體。
再看華西口腔醫院“取消現場掛號”,不難發現這其實是個“烏龍”事件,醫院其實考慮到了部分老人的不便,擁有較完備的線下導醫措施。但當那位老人在醫院門口喊出“你們不能把我們拒之門外啊”時,我們應該清醒地告訴自己:我們做得還不夠。
(本文系“青島市首屆高校評論大賽”參賽作品 文/中國海洋大學 學生 楊蕾)

責任編輯:李婧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