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觀海新聞7月21日訊 近日,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理事長宋曉做客民生在線直播室,圍繞“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推動強村富民鄉村振興”主題與網民進行在線交流。
主持人: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攻堅提質行動,是今年農村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網友比較關注這方面情況,您能否介紹下相關工作?
宋曉:我市共有7個涉農區市、93個鎮街、5300個集體經濟組織,“三資”管理工作可謂“面廣、量大、任務重”。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涉及群眾切身利益,針對近年來整治過程中發現的集體資產底子不清、數字監管有短板等堵點痛點,市農業農村局堅決扛起主體責任,超前謀劃路徑打法,以市委、市政府辦公廳名義印發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攻堅提質行動工作方案,形成頂格推動的工作格局。在市紀委監委的監督指導和市委組織部、市委社會工作部、市財政局、市審計局等部門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務實扎實、高質高效地推進攻堅提質行動,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一是全領域摸清農村集體家底。通過對全市5300個集體經濟組織的精準清查,共清查核實集體資產1344億元、較上年增加84.9億元,集體資源1172萬畝、較上年增加49萬畝(其中,平度市增加資源30萬畝、資產10億元,膠州市增加資源10萬畝、資產23億元,嶗山區增加資產32億元),將許多原本未納入監管的集體資產資源重新納入集體家底管理。
二是全鏈條推進農村產權交易。依托國家級農村產權流轉交易規范化整市試點,持續健全完善“市-區市-鎮街-村莊”四級交易體系建設,細化交易辦法和工作指引,要求規定范圍內(如農村集體土地經營權流轉、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處置、農村集體持有資產收益權轉讓、國有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出讓、集體統一經營管理的林地經營權和林木所有權出讓等)五種農村集體產權交易全部納入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實現從村級民主決策、到線上交易的全程公開透明,徹底杜絕“人情包”“權利包”“低價包”等暗箱操作導致的亂象。截至6月底,新增農村產權流轉交易額13.3億元,為村集體節支增收4692萬元,規定范圍內集體資產資源實現了100%線上交易。平度市東閣街道尚家上觀村有一處閑置廠房,通過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對外競價出租,競價333輪后,從底價7萬元最終以17萬元成交,溢價率高達142%;西海岸新區王臺街道王臺村商鋪出租項目,起拍價為每年每平米150元,經過22輪競價,最終以每年每平米265元的價格成交,實現溢價77%,為村集體增收319萬余元。
目前,我們已經初步實現了集體經濟上圖入庫100%、線上交易100%兩個100%的目標,三資管理規范化、數字化水平得到全面提高,為實現鄉村振興打好了基礎。
三是全流程優化數字監督監管。為了用好數字化這個工具,今年我們新建了兩個監管監督平臺。第一個平臺,是農村集體資產資源數字云圖平臺。通過在數字地圖上對每一宗集體資產、每一塊集體土地進行數字化描邊或實地測繪,將集體土地、廠房、網點房等不動產的位置、面積、現狀等信息逐一落到地圖上,也就是“描邊上圖”。目前,全市5300個集體經濟組織已經全部完成“描邊上圖”,形成了有77萬宗資產資源的“數字云圖”,實現了“一圖知家底、一網管全市”。第二個平臺,是在市紀委監委指導和支持下建設的清廉鄉村數字監管平臺,從群眾感受最直接的農村集體“三資”監管、財政項目資金監管、惠農補貼監管三個方面,設置6大類、22小項預警指標,運用歷史數據比對、動態數據分析的方式,對監管風險進行實時預警,實現全流程、數字化的監管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