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倩(青島大學 學生)
近日,在安徽阜陽西到合肥南高鐵上,一名男子為給手機充電而要求鄰座女子讓座,遭拒絕后怒懟女乘客,稱“你就應該讓我坐”“我身份比你高得多了”。從網友曝出的視頻來看,其強行搶座的做法,明顯侵害了女乘客的正當權益,擾亂了公共秩序,由此也在網上引發熱議。
出門在外,不免有需要麻煩別人的情況,可是也要有不給別人添麻煩的自覺。一方面,從視頻中可以看出,涉事男子并不是不換座位就無法充電,兩人的座位也就是類似高鐵座位B與C的區別,通常情況下,坐在B使用旁邊的座椅插口給手機充電也是正常的,但該男子強行要求對方讓座,別人不同意就出言不遜。另外,“你就應該讓我坐”“我身份比你高多了”的言論中帶著莫名其妙的優越感,也觸碰到了公眾的敏感點。你有個人請求不代表別人就該無條件配合,無理蠻橫地指責對方,甚至想自恃身份耍特權,就更是挑戰社會道德底線了。
現代社會人人平等,不存在誰比誰高貴之說,規則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基礎,設立規則的一大意義,就是讓每個人的權利得以更好地保障。同樣都是花錢買票,同樣都有勾選具體座位的權利,自然同樣都有決定“換”與“不換”的權利。如果乘車只為自己方便,想坐哪里都任性而為,自私自利,那么列車的承運體系將成一團亂麻,沖突不斷。如果憑“身份高”“態度差”“自私傲慢”“出言不遜”強行來搶占座位,那么不文明行為只會越來越多,正常的公共秩序將不復存在。所以,尊重規則,對號入座才是應有之義。
高鐵是一個公共空間,該男子遭拒后怒懟指責,勢必會給車廂空間里的其他人甚至列車工作人員帶來或大或小的不利影響,這就已經不是兩個人之間的事了,而是影響到了公共秩序,也便成了眾人之事。近年來,從霸座到高聲外放音視頻,再到拒絕給內側乘客讓行等不文明現象頻出,這些擾亂公共秩序的不文明行為,靠什么制止呢?
首先,要讓更多的人有私域和公域的界限感。在私人空間,你可以怎么舒服怎么來;但在公共場所,則要遵規守紀,向內克制約束,盡量不給別人增添不便。另外,最近上海地鐵新規正式實施,明確規定乘客不得將手機聲音外放。廣州鐵路安全新法規也明確規定,禁止高鐵霸座,由執法人員進行提醒和勸阻,增強乘客自覺意識。此外,今年8月,在蘭州西開往上海虹橋的高鐵上,一男乘客霸占他人座位拒不讓出,乘警和乘務人員反復勸誡,多次警告無效后,霸座者被民警處以行政拘留5日。采取罰款、拘留、限乘等方式明確霸座成本,可警示無視規則的人,維護良好的公共秩序。
從法律層面來看,今年5月通過的《民法典》明確規定:旅客應當按照有效客票記載的時間、班次和座位號乘坐。規定中,特別增加了“座位號”這一關鍵詞,對占座行為進行了定性,侵占他人座位或者是無票乘坐等行為,都會損害其他旅客或者承運人的合法權益,為鐵路部門的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據。
在高鐵越來越發達,公共空間利用率越來越高的情況下,很多不文明行為引發的沖突也越來越明顯,應該把相關的法律法規精細化、精準化,更需要公民守法,提高自身素質,在公共場所遵守規則、對號入座,自覺維護社會文明。
(本文系“青島市首屆高校評論大賽”參賽作品)

責任編輯:榮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