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觀海新聞 評論員 王學義
剛剛過去的一周,互聯網公司、大數據技術等頻繁成為熱門話題,只是有些話題并未指向高精尖領域,而是一直圍繞在我們的周圍,同生活息息相關,與錢包緊密相連。
1、
距離我們家門口幾百米之內,一場與“賣菜”相關的商戰正在上演。幾大互聯網巨頭緊盯社區團購,開啟了一場平臺補貼促銷大戰。因平臺上部分生鮮價格,遠低于同類產品在農貿市場的價格,很多人迅速為之吸引。也有人開始擔心,這會奪走賣菜商販的生計。
12月11日,《人民日報》發表文章評“社區團購”,讓“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還應“促進科技創新”。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11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21年經濟工作,會上要求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而前不久的11月30日,中央政治局就加強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工作舉行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上,也提到“做好知識產權保護、反壟斷、公平競爭審查等工作”。有分析認為,這或許預示著互聯網反壟斷強監管時代到來。
12月12日,傳言稱幾大互聯網巨頭將退出社區團購業務,但事實上,巨頭們的“賣菜”之戰仍在進行。對此,首先應清醒認識到,巨頭們不是為“做好事”而來的,其盯緊的是居民買菜背后的巨大流量,一如當初滴滴推廣網約車,先以補貼培養習慣,之后“收割”便接踵而至。其次,不必過分擔心社區團購取代菜市場,只要中老年買菜群體存在,菜市場也會一直存在下去。而且,對很多人來說,線上買菜無法獲得在菜市場買菜的感覺。再者,作為一種新的賣菜模式,社區團購在給行業造成沖擊的同時,也將給帶來新的變化。比如,將菜農與消費者更密切地連接在一起,有利于降低以往層層加碼的物流成本,緩解頻發的“菜賤傷農”之痛。

2、
如今,不少人擔心“大數據殺熟”等互聯網病不久將會在買菜中重演。對此,應該做的是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嚴格執法,對“大數據殺熟”等不法行為予以嚴懲,讓違法企業付出沉重代價。在查病治病的同時,以開放的心態迎接未來。而至于引導互聯網巨頭促進科技創新,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如今刷臉越來越普及,人們也越來越忐忑。記者近日暗訪島城多個售樓處,發現人臉識別系統成了不少樓盤的“標配”,開發商稱這是為區分客戶來源,但看房者擔憂信息被泄露。其實,無論開發商如何言之鑿鑿,擅自采集看房者的人臉信息都涉嫌侵犯公民隱私權。你覺得有用、管用,就能采集嗎?當然不行。這涉嫌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中的“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很多也未經“被收集者同意”。不久前,南京住房保障與房產局下發通知,要求拆除現有的人臉識別系統,多家售樓處已經行動。這無疑值得更多地方借鑒。
在南寧發生的另一件事,更說明“臉”是丟不起的。不久前,南寧多個想賣房的市民,被一名房產中介以房屋查檔為由用手機刷了臉。就這么一刷,“刷”走了這些業主的房子。房子當天就被過戶出去,而賣房者們并未拿到房款,受騙總額超1000萬元。除去騙子狡猾之外,此案也暴露了一款名叫“邕e登”的App的窟窿。這款由南寧市不動產登記中心于2018年推出的線上業務辦理平臺,竟然缺少“刷臉文字提醒”“驗證碼確認”等環節。這折射出個別職能部門推出的App存在巨大隱患,可能直接導致用戶安全失守。絕不能讓這樣的App“帶病上崗”。
3、
在杭州,吳女士取快遞時遭偷拍,并被造謠出軌快遞員,至今仍找不到工作。吳女士是無辜的受害者,她被造謠后個人信息進一步泄露,導致“被社會性死亡”。她認為造謠者道歉并無誠意,已請律師提起刑事自訴。在成都,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趙某遭遇了網絡暴力。這一次,當地警方介入得比較及時,相關責任人也被依法追究責任。在捍衛個人信息安全方面,就該如此決絕,敢于亮劍。
在這個互聯網時代,一切都風馳電掣。然而,網絡不是法外之地,社會更需健康發展。要堅持用市場的邏輯謀事,用資本的力量做事,也要在法治化建設上下足功夫。用法治的籠頭,來對市場進行規范,引導科技向善,守衛公平正義,堅決保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責任編輯:孫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