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就是老百姓所說的“中風”。據統計,卒中已成為我國第一位死亡原因,也是中國成年人殘疾的首要原因。在我國,每年有超過300萬新增卒中患者,防控形勢嚴峻。救治卒中患者首當其沖就是一個字“快”,在一場場猶如“百米沖刺”般的救治過程中,院前、院中、院后三方合力缺一不可,才能“跑贏”死神、提高救治的成功率。本期《健康周刊》專訪市中心醫院卒中中心專家袁海成。
防不勝防的身體炸彈
卒中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是由于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導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腦而引起腦組織損傷的一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卒中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點。卒中如果不能得到快速有效的救治,將帶來極高的致死率致殘率,消耗大量的醫療資源和社會資源。因此,卒中的救治,最關鍵是要與時間賽跑。
記者采訪當天,袁海成主任率領團隊為一位六旬老人剛完成了取栓手術。卒中的發生都很突然,讓人猝不及防。這位家住青島西海岸新區的老人突發偏癱,在當地二級醫院做溶栓處理后,醫生通過青島市環膠州灣卒中救治微信群聯系上袁海成主任,迅速將患者轉診至市中心醫院。經過評估,手術團隊爭分奪秒,搶在黃金期為老人完成了取栓手術,病人術后即刻偏癱恢復了大部分。近年來,卒中的發病率高居不下,發病人群涵蓋了20歲以上的各類人群。在袁海成主任的印象中,最年輕取栓患者31歲,是個4歲孩子的媽媽。幸運的是,搶救及時,成功取栓,她基本完全恢復正常,成功的挽救了一個家庭。
直面卒中靠團隊作戰
有著25年卒中救治工作經驗的的袁海成主任,說起這些年卒中治療變化,他體會最深的是:“過去是單兵作戰,現在是團隊作戰。”“過去治療因為可能發生的出血等問題,要反復和家屬溝通;現在患者來了,家屬會說,‘大夫,我們栓了,趕緊取吧’。”可以看出,卒中憑借著超強殺傷力,已經成功搶占“C位”。2016年7月,市中心醫院整合了神經內外科、急診科、放射科、導管室、重癥監護室、康復科等相關學科,組建了多學科卒中救治團隊。為了盡最大可能為患者贏取時間,全院多個科室和部門都聯動起來,在青島率先以組織化管理的模式為卒中患者的生命護航。
對卒中患者來說,從發病那一刻開始,生命就按下了“倒計時”的開關。如何讓更多卒中患者獲得有效治療?作為全市最早開展卒中組織化救治模式的醫院,市中心醫院步履不停,在2017年底與青島市急救中心合作,發起組建了“青島市環膠州灣卒中救治體系”,按照分級診療、雙向轉診的思路,依托青島市院前急救體系,開展區域危重癥卒中患者轉診救治工作,還連續舉辦了4屆青島市環膠州灣卒中救治論壇,指導區域內卒中防治中心開展工作。
溶栓取栓絕不是終點
前不久,袁海成主任團隊被國家衛健委腦卒中防治工程委員會授予優秀課題參與團隊,其參與的“中國急性大血管閉塞性缺血性卒中直接動脈治療的療效評估”課題被評為2020年優秀課題。這一課題的研究旨在探討直接取栓和先溶栓再取栓哪個效果更好,市中心醫院和全國41家高級卒中中心一起開展研究,致力于在卒中治療領域向世界發出“中國聲音”。
去年,市中心醫院卒中中心的取栓手術量位居全市第一名、全省前三名。居高不下的手術量背后,是從未止步的發病率。溶栓、取栓手段是在卒中的終點力挽狂瀾,如何把關口前移、從源頭上扼制卒中的發生?抗擊卒中不只需要院內救治,而是需要一個貫穿院前、院中、院后的鏈條。打通院前和院后的環節,形成覆蓋患者“全生命周期”的關護閉環,這是袁海成主任為代表的卒中治療專家一直不懈努力的方向。
袁海成
記者手記
這個主任跑遍了青島的二級醫院
從周一到周五,袁海成主任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手術室度過的。和許多直面卒中的醫生一樣,他們需要隨時待命、隨叫隨到。只要有空,袁海成主任都會打開手機里的青島市環膠州灣卒中救治微信群,及時“爬樓”,解答疑問或者幫助患者轉診。這個2017年年底成立的微信群,群成員人數已達上限,云集了青島市各大醫院以及院前急救的專業醫生。每個月,通過這個微信群獲益的卒中患者達數百人。
卒中的救治不能靠單打獨斗,戰勝卒中更需要拿出“授之以漁”的醫者仁心。“青島所有的二級醫療機構我都去過,社區我也去宣講過,前不久我剛去了市北區的雙桃社區做義務宣講。”面對卒中,袁海成主任有著長遠規劃,提出了“三步走”的解決方案,院前宣教降低卒中發病率,院內救治降低致死、致殘率,院后管理降低復發率,從而打通“垂直鏈條”,讓卒中的發病率下降的拐點早一點到來。觀海新聞/青島晚報 記者 于波
責任編輯: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