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征文的題目是《__,讓我愛上傳統文化》。可以寫家中一個富有文化味的物品,比如瓷器、老家具等;可以寫學會一個禮儀;可以寫學會一項技能,如毛筆字、篆刻等。發掘背后故事,抒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贊美。
小針線,大功夫
市南實驗二小 徐言渝
刺繡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已有著上千年的歷史。今天,我就體驗了一把,用刺繡的手法為自己繡一把漂亮的扇子。
首先把一塊布在兩個木環之間固定,然后把一根輕巧的細線穿過針眼兒,最后把線打個結,刺繡正式開始!老師在講臺上靈活地把針從下面穿上來,再從上面穿下去,一針針挨得很密,就像小孩子手牽手在一起。一針一線,仔仔細細。針線在老師的手中上下翻飛,不一會兒,一片花瓣就繡好了。
看著老師的示范,我也為之動心。迫不及待地開始做了起來。萬事開頭難,果不其然,我遇到了一點小問題,由于我的針線太過松散,繡出來的不像剛剛開放、嬌嫩欲滴的花瓣,反而像已經凋謝的花兒。我重新穿針引線,把空著的區域補上線,花瓣繡好了!我繼續繡樹枝,這可是一項大工程,每兩根樹枝就要用掉一根線,繡得我頭暈眼花。經過努力,樹枝終于繡好了。剩下的作品我繡了整整一個星期。當我把這塊布繡到扇面上時,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真是應驗了那句古話“看花容易,繡花難”啊!
刺繡中最為著名的便是蘇繡了。它精妙絕倫的繡工和栩栩如生的圖案,都讓我嘆為觀止。中國的傳統文化數不勝數,我們不該遺忘,應該更好地把它們傳承、發揚下去。
燕子的愛
青島一中 徐松靖
我姥姥最喜歡燕子了,每年的清明節,姥姥都要做饅頭“小燕子”,在老家,每家每戶都做,這是傳統。姥姥每次讓我捎著兩個“小燕子”回家,許多年了,燕子的樣子從未變過,有大的、小的、成雙成對的,只是翅膀上的數字從1變成了15。
起初,我只是以為姥姥給我做了兩個玩具,每次都抱著“小燕子”玩耍。可長大些,我有些厭煩它們了,但姥姥還是一如既往,總讓我捎兩個“燕子”回家。
今年的清明節,我和媽媽又去了姥姥家,一進門,發現姥姥又在做“燕子”。她老人家帶著套袖,系著圍裙,在昏暗的燈光下吃力地刻著花紋,溝壑在姥姥臉上肆意蔓延,原本還有的零星黑發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似雪般銀白的頭發。姥姥更瘦了,胳膊細細的,衣袖顯得分外寬大,胳膊上的鐲子仿佛將要滑落。一只瘦骨嶙峋的手拿著刻刀,顫顫巍巍地刻著花紋,姥姥仿佛是看不清面團,低著頭,眼睛就要粘在面團上了。我走近一看,是一只“母燕子”背著一只“小燕子”,栩栩如生,就像兒時的我趴在媽媽的背上,在那兒撒嬌……看到這兒,讓我體會到了姥姥的良苦用心,這就是母愛,平凡而偉大。
做好了“燕子”,姥姥才發現了我們,一轉身,我發現姥姥的眼睛是模糊的,媽媽說:“媽,您長白內障了就別做饅頭了,讓眼睛好好休息休息。”可姥姥嘴里卻嘮叨著:“這不過清明了嘛,給我外甥捎個‘燕子’回家……”我的眼淚在眼眶中打轉,是什么使姥姥眼睛不好還要為我們做“燕子”呢?后來,姥姥給我解答了這個問題,她說,做饅頭“小燕子”不僅是傳統項目,而且還有一段淵源。原來在老家的屋檐下,有個燕子窩,每年,燕子都會來筑巢,從未間斷過,姥姥為了讓孩子們學習燕子不忘本的精神,每年的清明節就把饅頭做成“燕子”送給我們,為的是不讓在外的游子忘了根。
臨走時,手中又多了幾只活潑的“小燕子”,這次我沒有拒絕,因為我知道,這是中國的傳統習俗,更是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和期望……
毛筆字
膠州七中 解曉雪
中國,一個繁榮昌盛的國家,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一個具有豐富傳統文化的國家。
前些日子,媽媽給我報了一個書法班,讓我學寫毛筆字。起初我是抗拒的,盡管我很羨慕那些寫得一手好毛筆字的人,但我很自卑,覺得自己連鋼筆字都寫不好,更別說毛筆字了。最終,在眾人的鼓勵下,我還是去上課了。
第一節課,老師沒有講太多的知識點,而是先帶我們探索了毛筆背后的故事:毛筆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文化的載體。它飽含墨汁,記錄下燦爛的文化,繪制出璀璨的藝術。
關于毛筆的起源,有“秦將蒙恬造筆”的說法。相傳,秦國大將蒙恬帶兵在外征戰,他要及時記錄戰事,以便向秦始皇匯報戰況。當時,人們是用竹簽寫字,雖然竹簽筆的筆尖尖銳,但蘸了墨水寫不了幾個筆畫就沒墨了,還要重新蘸,非常不方便。有一天,蒙恬剪下了一些兔尾毛,插在竹管里,做成了一支筆。他用堿水浸泡兔尾毛,去掉了毛上的油脂,一支柔順好用的毛筆就這樣誕生了。其實,據專家研究,新石器時代彩陶上的花紋就是用毛筆描繪的,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也有用毛筆書寫的痕跡。
老師繪聲繪色的話語,深深吸引著我,讓我不得不驚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后的每一節課,我都全力以赴,聚精會神,努力做到更好。自此,我愛上了毛筆字,更愛上了傳統文化。
中國五千多年的傳統文化,不是寥寥幾筆就能描述的。毛筆字,讓我愛上了傳統文化!
四大名著
青島53中 賈桐
什么是傳統文化?顧名思義,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匯聚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點和風貌的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
古文是傳統文化的一種。其中,最著名的是四大名著《西游記》《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這些是我所讀過的四本古文小說,其中《西游記》是我讀的第一本,當時我上小學一年級,只是讀一些翻譯成白話文的。直到初一,我才真正接觸到古文版的 《西游記》。當我開始讀這本《西游記》的時候,有很多不明白的句子、段落,但我還是讀懂了大部分,從此喜歡上了古文。
在傳統文化里,我對別的都不大感興趣,唯獨古文,是我喜歡的一種傳統文化。
絲路美景
福州路小學 王嘉南
這個暑假,姨媽帶著我和姐姐跟著旅游團,去了甘肅、青海,游覽了河西走廊和絲綢之路,領略了大西北的壯麗風光。
第一天,我們去了茶卡鹽湖。自己動手,做了一張鹽紙放進嘴里,一品嘗比家里的咸多了。聽導游說,這是天然結晶鹽。一開始,我以為茶卡鹽湖全是鹽,可是經過考察才發現不是這樣的。真是奇怪啊!這里,鹽在水底下,水在鹽上方。
第二天,我們去了青海湖。青海湖好大呀,據說有一個中等縣的面積。湖水碧藍,白云藍天,格外美麗。那天導游說,如果全中國都沒有鹽了,在青海開鑿一條公路通到全國,里面的鹽可以供全中國吃上98年呢。
第三天,我們去了鳴沙山、月牙泉。我和姐姐一起爬鳴沙山,只上了一半就累得不行了。因為一腳踩下去,腳就陷了進去,走起來很費力。我們相互鼓勵,終于爬到山頂。好美呀,月牙泉像彎月,讓人贊嘆不已。我躺在沙子里,哇,看看廣闊的天地,一下子覺得自己很渺小。我還把手伸進沙子里,沙子熱乎乎的,特別舒服。
第四天,我們去了莫高窟,里面有雕像、繪畫、建筑。雕像就是佛教里的佛祖、弟子等,繪畫就是著名的壁畫,建筑指的是九層樓和很多石窟。更讓我贊嘆的是一座大佛像,它約有90米高,得使勁仰起脖子往上看。好宏偉呀,古代的人民有多么勤勞和智慧呀!好多壁畫上的人沒有眼睛,這是因為有些人隨手觸摸,或者遭到毀壞。我想,如果全中國14億人,或者全世界50億人每人摸一下,那么咱們國家這世界級文化遺產還能存在嗎?所以,我呼吁游客都做文明人,保護咱們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吧。
一晃幾天過去了,時間過得真快!旅游期間,我每天都在期待第二天的景色,也期待明天要發生的故事。絲綢之路風景真美啊!希望更多的小朋友都來欣賞一下!(本版主持人:青報全媒體記者 張譯心)
責任編輯:張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