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征文的題目是《__,讓我愛上傳統文化》。可以寫家中一個富有文化味的物品,比如瓷器、老家具等;可以寫學會一個禮儀;可以寫學會一項技能,如毛筆字、篆刻等。發掘背后故事,抒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贊美。
詩詞
膠州七中 紀文閣
品香茗,賞詩詞,漫步在傳統文化的長河里。光陰好似一闋古詩,簡約淡雅,千回百轉。我,曾煢煢孑立,踽踽獨行過許多路口,這時,有風,從遠方游弋而來。讓我遇見了你——親愛的詩詞。
起風時,驚鴻舞,朵朵花開。你與我追隨時間的腳步,賞三月春色,品“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艷美,一起“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牽手走在栽滿梨花的阡陌;漫步于西湖,看“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景色,也一起做“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的游戲,學李清照“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落葉時節,跑至花叢中,尋“花之隱逸者也”的菊,不禁感嘆:“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又邀約“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霎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在落雪的庭院里,聞到陣陣清香,看“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讀王冕的《墨梅》,贊嘆梅花“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的高潔品質。猛然憶起中華民族和梅花很像,由衷祝愿日月浩蕩中華魂,萬古長春更精神。
學琵琶時“猶抱琵琶半遮面”,彈奏時“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聽琵琶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看到瑟這個樂器的時候,我想起了“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開始珍惜時間,不再“莫待無花空折枝”。
花兒一低頭,也眷戀了時光。倉央嘉措說:“我行遍世間所有的路,逆著時光行走,只為今生與你邂逅。”這一路走來,苦樂都有你。因為那桌上清茶,有你的恬淡,雖不是時刻光芒萬丈,小雨霏霏卻也不失柔情。“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詩詞,是你,讓我愛上了傳統文化。又一年陌上花開,我再次遇見你時,起風了。
剪紙
膠州七中 劉亞軒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五千年的歷史猶如文化的寶庫,有許許多多的傳統文化資源填充,剪紙就是其中之一。
剪紙又叫刻紙,是一種鏤空藝術,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剪紙在中國農村是歷史悠久,并且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這種民俗藝術的產生和流傳與中國農村的節日風俗有著密切關系,逢年過節亦或新婚喜慶,常常會貼“囍”這個字,節日的氣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濃郁喜慶。
九歲的時候,我就對剪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嚷著跟媽媽學。剛開始我拿剪刀很笨,小手撥弄著大剪刀,不知道該怎么拿,最終媽媽手把手地教會了我拿剪刀。媽媽先教我剪“囍”字,遞給我一張已經裁好了的紙,迅速把我的紙折了兩折并描好了線,意味深長地說:“先沿著線剪,注意!千萬不要剪斜了,這樣不好看。 ”我露出了笑臉說:“就這么簡單? ”可是現實往往不如幻想,我剪得歪歪扭扭呈波浪狀和鋸齒狀,展開看來,完全就不像“囍”字。我沮喪地把剪刀一扔,哭了起來。這時媽媽把扔出去的剪刀又放在我的手中,撫摸著我的頭,鼓勵我要有耐心。我抹去臉上的眼淚,望著媽媽又看了看手中的剪刀,點了點頭。這一次我沒有像上一次那樣急匆匆地,而是一刀一刀慢慢剪下去,紙屑像雪花一樣從手中飄落。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個完美的“囍”字展現在我的眼前。我高興得又蹦又跳,展示給媽媽看。
通過這次剪紙,我也真正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愛剪紙,更愛中國的傳統文化,它充滿著樂趣,豐富著我的生活,使我沉浸在傳統文化的海洋中!
神話故事
膠州七中 劉子洽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歷史孕育了我們,也孕育了十分優美的中華文化。在文化寶庫中,最吸引我的還是那些流傳許久的神話故事。
那些神話故事讓我了解了許多節日的由來。在這些節日里,我最喜歡的就是中秋節了。中秋節時,許多人都喜歡吃月餅,而我喜歡它是因為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傳說以前天上有十個太陽,地里的莊稼都被曬得枯死了。一個叫后羿的人力大無窮,他十分同情百姓,使用自己的力量射下了九個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后羿妻子名叫嫦娥,后羿每日除了傳授狩獵知識以外,都和嫦娥在一起。王母為了獎勵后羿射日,賜給他一粒不死藥。心術不正的徒弟蓬蒙聽說以后,持劍闖入嫦娥屋,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在危急之時吞下了藥,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后羿常常仰望夜空呼喚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也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
中國的傳統節日豐富多彩,是中國文化瑰寶。這些傳統節日同樣給我們帶來了歡樂和幸福,我們要記住這些節日,永遠傳承下去。
漢字
膠州七中 劉佳鑫
中國的漢字像一個個活潑可愛的精靈,描繪著心靈深處的世界。在書法家的筆下,那些漢字更顯得生龍活虎。漢字之美,美在形體,美在其蜿轉曲折的筆畫,令欣賞的人贊嘆不已。
隨著人類歷史的變遷和文明的發展,讓我見證了“漢字七體”的美。其實,文字發展與演變的歷史,也是一部中國文化、中華文明傳承與演變的歷史。我發現那些有著生命似的漢字都有不同的風韻。例如:鳥的毛又稱為“羽”,翅膀是鳥類的飛行工具。當鳥的翅膀在空中做上下運動時,羽毛和空氣之間就會產生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帶動身體上下擺動前進,“羽”的字形就像鳥的一對翅膀。再例如:男字是由田和力組成的,表示要在田里出力耕種的意思,男人在體格與力量上都要比女人強大,所以比較適合做田里的粗重活。
中國的漢字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勞動和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們炎黃子孫的驕傲。奶奶曾經對我說:“漢字的歷史十分悠久,一個漢字就是一幅圖畫,就是一段歷史,漢字是世界上最具有魅力的語言符號。漢字不僅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還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我們應該像愛自己一樣去愛護每一個漢字,正確書寫,合理運用漢字。 ”現在我的字已經小有成就了,字體端端正正,是常年累積練習的結果。
漢字承載著中華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我們應認真書寫,讓漢字發揮出它最大的魅力。
毛筆字
河西小學 代琬卿
漢字有著悠久的歷史,隨著歷史的變遷不停變化著,充滿了無窮的魅力。最近,我正在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就想寫幾個毛筆字練習一下。我便拿出了國畫工具,運用之前學過的知識寫起來。
我決定先寫一個“料”字,三下五除二就寫完了。我自己端詳了一陣,覺得還可以,便拿給姥爺看,讓他幫忙指點一下。姥爺看了一陣說:“這個‘料’字的‘米’是要稍高于‘斗’的,而且‘米’的右下點要小,與橫的收筆基本右齊……”說完,姥爺給我寫了一遍,他一直是手腕在活動用力。他的筆法順滑有力,仿佛一棵青松傲然挺立。他滔滔不絕地對我講:“毛筆字不像硬筆書法,它有回筆,不需要橫平豎直。可以懸腕寫,可以連筆……”
原來寫一個毛筆字有這么大的講究啊!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有好多東西正等著我們深入學習。通過毛筆字,我愛上了語文,愛上了傳統文化。(本版主持人:青報全媒體記者 張譯心)
責任編輯:張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