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征文的題目是《__,讓我愛上傳統文化》。可以寫家中一個富有文化味的物品,比如瓷器、老家具等;可以寫學會一個禮儀;可以寫學會一項技能,如毛筆字、篆刻等。發掘背后故事,抒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贊美。
篆刻人生
城陽七中 張芝瑜
如今,電子行業發展迅速,網絡成了人們所迷戀的東西。那么,在沒有網絡的時代,人們是如何娛樂呢?我想,篆刻可能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吧。
篆刻起源于殷商時期,那時的篆刻是在龜甲上刻字,就是現在我們所熟悉的甲骨文。但它的興起卻是在秦朝,那時就以篆刻印章為主,形成了“帝王用璽,將軍用章,私人用印”的習俗。直到明清兩代,印人輩出,篆刻以篆書為基礎,用雕刻的手法,在印面上篆刻。
起初,接觸篆刻是美術老師帶我們一點一點地了解和學習,教我們如何握刀,怎樣查字……這使我慢慢地對篆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我就買來了篆刻刀、石材及輔助設備等,自己在家按照老師及書本上的教學步驟學著刻。握刀的指頭都磨出了老繭,不小心劃破手指頭也是常事,稍稍一使勁就刻壞了石頭,總不能讓人滿意。隨著時間的推移,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艱苦斗爭”,第一個屬于自己的印章出爐了,刻出最后一筆變成成品時,我捧在手中高興極了,好幾天都不肯讓它離開我的視線,跟個寶貝似的。后來,自己篆刻的章多了,那刻的第一塊章自然也就被我遺忘在了一個不起眼的角落。但是我每次看到它,就想到了我們的人生,雖然不盡完美,只要今后不斷努力雕琢打磨自己,定能雕刻出精美的人生。
我對篆刻這一傳統文化的喜愛,也隨著時間的積累而越發不可收拾。在篆刻背后,是有著上千年的中華文明歷史,同時它也接受了時間的洗禮,如今它仍能以高貴典雅的氣質出現在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實在叫人愛不釋手,這也注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承載了一批又一批的追隨者。
紅紅火火的春節
青島53中 王穎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這就是春節,一個讓人期盼整年的傳統節日。臨近春節,奶奶總喜歡帶我去買年貨。燈籠、“福”字、春聯……琳瑯滿目。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是奶奶最喜歡的一副春聯,寓意著春天鳥語花香,萬物復蘇。紅紅火火是我對春節的第一印象。
餃子也是春節不可缺少的,韭菜餡、白菜餡……里面還包著硬幣。奶奶“嗒嗒嗒嗒”剁餡,親手搟皮,包餃子,放硬幣。爺爺負責煮餃子,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其樂融融,廚房里的歡聲笑語讓春節的氣氛更濃了。 “爺爺,為什么一定要吃餃子呢?”我最喜歡追著爺爺問,他總是笑著說:“這是春節的習俗啊,吃了餃子,明年就有好運。 ”包餃子的步驟,吃餃子的習俗,都讓我好奇,想要繼續探索。
大年初一早上,穿著新衣服走親串友。拜年是我小時候最喜歡的一個習俗。 “過年好,過年好。 ”這是大家見面后的第一句話,長輩會拿出一個精致的紅包,在背面寫上新年祝福,送給來拜年的小朋友。我們手里拿著厚厚的紅包,吃五顏六色的糖果,看著春晚重播……這都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帶來的幸福經歷。我在享受著這個傳統節日的同時,也更深一步了解了傳統文化。
我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從春節的各種習俗開始,我喜歡春節各式各樣的美食,喜歡春節照亮夜空的煙花,喜歡春節辭舊迎新的鐘聲,喜歡春節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笑語歡騰的氣氛。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開始于對春節各種習俗的來歷和意義的好奇,后來深入探索,感受到代代相傳了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像天上的星星照耀著祖國,影響著世界。
筷子
青島53中 張睿欣
筷子一雙,奧妙無窮。或許,在了解筷子之前,我們關于筷子的認識,大概只有“一根筷子易折斷,十根筷子折不彎”一句耳熟能詳的俗語了吧。
可殊不知,這筷子中竟包含了千千萬萬文人志士所寄予的情感。拜讀李白的《行路難》,感嘆“停杯投箸不能食”丟官離京的境遇,同情“拔劍四顧心茫然”迷茫落魄的心理;吟誦杜甫的《麗人行》,“犀筋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借楊氏兄妹奢靡,諷當時統治腐敗;品味“紅艷詩人”朱淑真的《詠箸》,展生活情趣,道心中疾苦……
一雙筷子,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本身說明了人與動物有本質的不同,而現在,它已成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獨特象征!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幾千年對筷子的使用,早已形成了成熟的禮儀常規,比如長輩沒動筷子,小孩是不能先動的,這是對長輩的尊敬。這不,又要開飯了,我坐下順手提起筷子,剛伸進了盤中,轉念一想,不對,爸媽還沒有夾菜呢,于是便悄悄地縮回了手。
一雙筷子握在手中,我思緒萬千:原來傳統文化就在我們身邊呀,它時刻影響我們,以各種無形有形的方式滋潤著我們的心田,處處留心皆學問,愛上傳統文化,愛上生活。
遇見皮影
青島53中 王依冉
你是中華民族藝術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顆精巧明珠。我戴著翅膀,滑過傳統文化的長廊,偶然遇見了你,于是我便愛上了中國傳統文化。
五年級時,我參加了皮影社團。在皮影戲的表演時,我分明聽到了皮影傳承人鏗鏘有力的配音,這使我沉醉其中。演出是一種享受。當燈光變暗時,所有人的臉上掛著嚴肅,心里刻著平靜,眼神帶著堅定。音樂一起,一個個皮影小人在白色的幕布上留下了痕跡。一曲終了,我們手舉皮影小人走出幕后,鞠躬致謝。人們歡喜的表情,響徹云霄般的掌聲,讓我開始愛上了皮影。
再多的話語抵不過親自嘗試,每當站在白色的幕布后,自豪在不知不覺中流露著。臉上的汗水和心中的熱血,讓我一刻不停地表演。也許在某個瞬間,我對皮影產生了崇高的敬仰,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崇高的敬仰!
皮影戲是我國文化的瑰寶,它歷經多少年才流傳至今。對于那些皮影傳承人,皮影帶給他們的是無窮的歡樂、無價的財富和至高的信仰。對我而言,皮影不僅讓我愛上傳統文化,更讓我有了對中國傳統文化保護和發揚的意識。
扎染技藝
福林小學 張之山
今天我要學習扎染技藝,只見老師搬來一口大缸,里面盛滿了顏料。我好奇極了,要染什么顏色呢?等老師放下來以后,我們才發現原來是藍色——古人最常用的色,因為它是從隨處可見的蘭草中提煉出來的。
老師給我們每人一塊方方正正的白布,先讓我們折布。看著這塊潔白無瑕的布,不禁讓我浮想聯翩,是千樹萬樹梨花開,是星漢燦爛的夜空,還是神秘莫測的宇宙?想到這兒,我左邊折一下,右邊疊一下,三下兩下就折出了心中薄餅似的三角布。到扎花部分了,我先在左右兩邊各扎了一道,忽然聽見“啪”的一聲,原來是皮筋崩斷了,看來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扎皮筋也不能太用力。最后,我又在中間繞上了一圈,但我想讓它留白更多些,所以就繞了兩圈。終于可以染色了,這可是最關鍵的一步。我先將它放進深藍色的染缸里,然后帶上手套將它按在水下不停翻轉,讓里面也能完全浸透。聽老師說,古人都把衣服染成深藍色,就是為了穿得更久,這樣一遍遍地水洗,顏色就不會很快褪掉。
到了最激動人心的時刻了,我把作品從缸里撈出來,使勁擰干,迫不及待地解下皮筋,把方布一下子展開。哇!藍白相間好像打水漂時湖面蕩起的一圈圈漣漪,又好似四周圍著高大圍墻的城堡。哈哈,要是李白穿上我染的衣服,一定會寫出更多精彩絕倫的詩篇。今天,不僅學習了有趣的扎染技術,還讓我深深地感受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無窮智慧和偉大力量!(本版主持人:青報全媒體記者 張譯心)
責任編輯:張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