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之后,誰最有可能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答案很可能在“十四五”揭曉。眼下,各個潛在選手都在加快布局。
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提出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就在前天(12月25日),《洛陽都市圈發展規劃(2020-2035)》正式發布,提出,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現代化都市圈。
長江流域有長三角,珠江流域有珠三角,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作為黃河流域的龍頭,山東半島城市群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如何高高昂起龍頭,如何扛起責任,打造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山東半島城市群需要再發力。

山東把區域協調發展作為八大發展戰略之一,出臺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實施方案,今年,陸續出臺省會、膠東、魯南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指導意見,構建起“一群兩心三圈”的區域發展新格局。
但無論是整體實力,還是對黃河流域以及整個北方地區的輻射力,山東半島城市群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0天前發布的《中共山東省委關于制定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優化“一群兩心三圈”區域布局,推進新型城鎮化,增強區域創新發展動力,全面提升山東半島城市群綜合競爭力。
敲定“五年目標”后,12月25日至26日舉行的山東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制定了山東半島城市群明年的“年度計劃”:聚焦發揮龍頭作用,編制實施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規劃,出臺實施省會、膠東、魯南經濟圈一體化發展規劃,優化國土空間布局,一體推進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升“一群兩心三圈”協同發展水平。
在一年內搞這么大動作,這在以前是沒有過的,值得期待。
01
北方崛起急需一個強有力的“支點”

我國生產力布局經歷過幾次重大調整,眼下,區域經濟發展分化態勢明顯。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已經成為一個事實。
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已初步走上高質量發展軌道,一些北方省份增長放緩,全國經濟重心進一步南移。2019年,長江以北地區在全國經濟中的占比,已從改革開放之初的47%左右,下降到了35.2%。
南北經濟的差距,關鍵就在于城市群之間實力的差距。長三角城市群帶活了長江流域,珠三角城市群帶活了珠江流域。2019年,長江三角洲地區生產總值237253億元,占全國的比重近四分之一,共有6個城市GDP總量突破1萬億元,分別是上海、蘇州、杭州、南京、寧波、無錫;
珠三角地區9個城市的GDP總量之和為8.69萬億元,約占廣東省GDP總量的80.7%,約占全國GDP總量的8.7%,GDP總量突破1萬億元的城市共有3個,分別是深圳、廣州、佛山。
產業和人口向優勢區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為主要形態的增長動力源,進而帶動經濟總體效率提升,這是經濟規律。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伴隨著黨中央對于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精心謀劃、縝密布局,中國已經形成了以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為代表的19個城市群,經濟總量占全國80%以上,有力推動了區域優勢互補,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數據顯示,以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為代表的中國十大城市群利用全國十分之一的土地面積,承載了全國近二分之一的常住人口,創造了全國六成以上的經濟產出。
“十四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帶動作用,建設現代化都市圈”。可以預見,“十四五”時期,城市群和都市圈將進入一個更快速度、更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成為推動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依托。
如果北方經濟沒有較快增長,就很難說大循環已經循環起來了。如果北方經濟不能活躍起來,我國經濟內需釋放的空間就會被大大地壓縮。黃河流域、乃至整個北方地區缺乏一個實力、輻射力超強的城市群。北方經濟要快速增長、重振活力,迫切需要打造新的增長極和動力源。
02
會是山東半島城市群嗎

作為黃河流域最便捷的出海口,山東經濟實力強、產業基礎好、集聚人口多、發展潛力大,南北連接京津冀、長三角兩大世界級城市群,東西貫通黃河流域廣闊腹地,是“一帶一路”重要樞紐,肩負著輻射帶動黃河流域、撬動北方經濟的重任。
作為全國經濟第三大省、北方第一大省,山東半島城市群的實力是相當雄厚的——
從城鎮體系看,山東半島城市群形成了2個特大城市、9個大城市、8個中等城市、75個小城市、1072個建制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
從經濟實力看,2019年,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生產總值達到7.1萬億元,穩居全國第3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2019年的全國城市百強榜上,山東占據11個席位,上榜梳理位列全國第二,僅比排名第一位的江蘇(13個)少了兩個。
從人口上看,2019年,全省常住人口超過1億人,位列全國第二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1.51%,也就是說,有超過6000萬人居住在城鎮。
可以說,山東半島城市群是沿黃7大城市群中唯一處于成熟階段的城市群。
如何突破行政壁壘,增強協同力,山東一直在謀劃。
早在2017年2月,山東省政府就批復了《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規劃(2016-2030年)》,提出,建設成為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黃河流域龍頭城市群、我國北方重要開放門戶,以及成為京津冀和長三角重點聯動區等;
到2030年,山東半島城市群總人口將達到1.06億左右,城鎮人口8000萬左右,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全面形成產業橫向錯位發展、縱向分工協作格局,生態環境更加優化,區域發展更加協調有序,城市群綜合競爭力保持全國先進位次。
山東半島城市群的愿景是遠大的,路徑是清晰的,這幾年來取得的成效也是明顯的,但就目前而言,山東半島城市群整體實力與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相比還有不少的差距:2019年,山東半島城市群GDP為7.1萬億元,長三角城市群GDP為23.7萬億元,珠三角城市群GDP為8.69萬億元,京津冀城市群GDP為8.5萬億元;
中心城市首位度不夠高,輻射帶動能力不夠強:2019年,青島、濟南的GDP分別為11741億元、9443億元,分別占山東半島城市群的16%、13%,加起來不到30%;而同期,廣東省中心城市深圳、廣州GDP之和占到全省近半壁江山,占到珠三角城市群的近六成。
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山東半島城市群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今年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時強調,發揮山東半島城市群龍頭作用,推動沿黃地區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質量發展。
讓山東半島城市群昂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龍頭,重要的就是開放引領的龍頭,就是要在長江以北地區打造一個支點,以更高水平開放引領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發揮山東半島城市群龍頭作用,推動沿黃地區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質量發展,是山東必須堅決扛起的重大政治使命,也是必須牢牢把握的重大歷史機遇。
03
這四個規劃是“重頭戲”

時代在變,發展形勢在變,使命任務在變,山東半島城市群的發展規劃也需要升級。
十三屆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在11月舉行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際論壇上表示,推動沿黃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高質量發展,將是未來實現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
挺進主戰場,山東關鍵是要發揮好龍頭作用。
《中共山東省委關于制定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圍繞“統籌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發揮山東半島城市群龍頭作用”,從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提出優化“一群兩心三圈”區域布局,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推進新型城鎮化,增強區域創新發展動力,全面提升山東半島城市群綜合競爭力。
從邏輯上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山東半島城市群是山東深入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與自身區域協調發展的結合點,增強中心城市發展能級和綜合競爭力、推動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是做大做強山東半島城市群的著力點。
長遠目標需要分解為一個個年度任務,分步實施。這次山東省委經濟工作會提出,要以更大力度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聚焦發揮龍頭作用,編制實施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規劃,出臺實施省會、膠東、魯南經濟圈一體化發展規劃,優化國土空間布局,一體推進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升“一群兩心三圈”協同發展水平。
一年內編制實施“群”規劃,和三個“圈”規劃,任務不輕,可以窺見山東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緊迫感。這四個規劃,注定會成為明年山東發展的“重頭戲”。
山東半島城市群如何才能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其實,關鍵還是要解決好自己發展中的問題,實現自我超越。
首先是站位問題。山東半島城市群是黃河流域的出海口和龍頭,自然要放眼黃河流域,心懷北方地區,以這樣的視野和胸懷來考慮要做什么,怎么做。
山東半島城市群必須面向全國、放眼世界,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謀劃發展。要加強與中原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協同發展,積極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不斷增強提升自身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對黃河流域以及整個北方地區的輻射力、帶動力,才能真正成為北方地區崛起的“支點”。
04
著力點是做大做強“雙核”

每一個超級城市群,都有一到兩個實力超群的“核”。
長三角有上海,珠三角有深圳、廣州,京津冀有北京、天津。相比較而言,山東半島城市群有一個優勢,那就是區域內各城市發展較為均衡,16個地市有11個躋身中國百強城市,數量僅次于江蘇。但同時也表明,山東中心城市的整體實力和輻射帶動力還不強(前文已述)。
為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發展的新模式,山東全面提升濟南、青島城市能級,“十三五”時期,萊蕪撤市設區劃入濟南市,青島即墨撤市設區,進一步拓展了兩大城市發展空間。做大做強濟南都市圈、青島都市圈,以同城化為方向,統籌推進交通一體、產業融合、生態共建、文化交流、服務共享,推動濟泰、濟淄同城化和濟齊全面融合,加快青濰日、煙威一體化。
在一系列強有力措施推動下,濟南、青島兩大城市的“體格”更加健壯,能級實現躍升:城市建成區人口超過500萬,邁入特大城市行列,輻射帶動能力明顯增強;青島GDP邁入萬億俱樂部,位列北方地區第三位,濟南也正在沖刺萬億大關,今年入列是大概率事件。
面向未來,山東半島城市群一個著力點仍然是增強中心城市輻射力、帶動力。
山東明確提出,“十四五”期間,將實施“強省會”戰略,支持濟南打造“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高水平建設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為全省新舊動能轉換蹚出路子、山東半島城市群建設當好引領、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出示范;
支持青島打造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大都市,持續放大上合組織青島峰會效應,聚力增強開放門戶樞紐、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功能,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國際航運貿易金融創新中心、全球創投風投中心。
對于如何提升和增強在山東半島城市群中的應有地位和作用,濟南和青島已經有了最新的考量和部署。
《中共濟南市委關于制定濟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咬定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目標,為山東半島城市群建設當好引領,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出示范;經濟總量在全國主要城市中實現位次前移,省會城市首位度明顯提升,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顯著增強,成為黃河流域核心增長極。
《中共青島市委關于制定青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聚焦聚力提升城市能級,增強城市核心競爭力,努力成為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支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戰略鏈接;努力實現進位爭先,引領膠東經濟圈努力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推動山東半島城市群更好地發揮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的龍頭作用。
濟青強,則山東強。濟青的高度,就是山東的高度。祝愿濟青這對城市CP攜手前行,用努力成就自我的同時,成全山東。
作者 | 沈默
責任編輯: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