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2月27日訊 青島民藝實力如何?當下我們又將以什么樣的標準來評判傳統手藝?今天下午亮相太平路33號北服青島時尚研究院的“第三屆青島市手工藝大賽決賽暨頒獎典禮”嘗試給出答案。在晉級決賽的50名選手中,大賽金獎最終花落從事剪紙和木雕的兩位手工藝創作者。傳承+創新!作為兩件作品的共同屬性,受到大賽評審組一致認同和青睞。兩位金獎得主也因此具備了直接參評青島市首席技師的資格。
200余人40多個門類手藝參賽 50人晉級決賽
“第三屆青島市手工藝大賽”由青島市文聯主辦,青島市民間文藝家協會、青島市手工藝協會、北服青島時尚研究院承辦,作為經青島市人社局注冊的青島市市級專業賽事,是青島市最具專業性和影響力、手工藝種類和參與人數最多的手工藝大賽。

據市手工藝協會會長魯漢介紹,本次大賽的預賽今年一月份既已完成,當時共收到報名參賽作品218件。由于疫情的影響,決賽一直推到了年末。經大賽組委會專家評審,此次共有50名選手晉級決賽。
決賽采取現場制作展示,現場評獎,最終評審出金獎2名,銀獎5名,銅獎10名,優秀獎33名。本次大賽獲得銅獎以上獎項者,可直接獲得“青島市手工藝大師”的評審資格,金獎得主則具備了直接參評青島市首席技師的資格。目前這一連續舉行了兩屆的賽事,已經評選出青島市手工藝大師7名,其中一人獲評“青島市首席技師”。
與前兩屆賽事相比,本次參賽的手工藝作品數量和質量均有所提升。參賽門類則囊括了剪紙、刺繡、年畫、面塑、泥塑、核雕、鋦藝、皮藝、玉雕、石雕、陶藝、印染、衍紙、編結、烙畫、串珠、漆藝、餑餑榼子、金屬工藝、首飾制作、木刻版畫等40余種。魯漢表示,大賽一年一屆,將繼續鍛造品牌,挖掘展示深藏于民間的手藝和手藝人,并重點為年輕的手工藝者構筑交流展示推介的平臺。
蟬與荷的詩意和青島的四大特色勝出
“我比較喜歡干枯的葉子,特別是枯萎的荷葉,覺得枯萎有一種永恒的美,加上木料的形狀比較適合,能尋找出想要的荷葉的形狀,所以就有了這次的作品《念》的最初構思。”金獎得主、木雕達人崔鈺,看上去是個內向的姑娘,她說話時聲音很輕,講到創作的意圖時卻很篤定。
“因為秋冬開始葉子才會干枯,所以不能雕蟬,于是就做了一個蟬蛻,大家看到蟬蛻都會想到金蟬脫殼之類的,而我比較喜歡浪漫的味道,我想蟬飛走以后留下蟬衣,蟬衣一定會想念飛走的蟬;冬天荷花不在了,枯萎的荷葉也一定會想念它的荷花……所以取名《念》。”

詩意的雕琢也有難度,崔鈺說最難的就是把荷葉桿鏤空出來的過程,不小心會弄斷,所以做的時候要格外仔細,蟬蛻的腿都很細做的過程也需要小心,最后就是荷葉干枯的褶皺和紋理,想要做出逼真而且自然的那個感覺也比較難。
崔鈺還告訴記者,她正式拜師學藝才兩三年,此前一直是自學、自己琢磨,而這兩三年來,老師的指點尤為關鍵。她透露,這位名師人在北京,而她則是通過快手的直播平臺,得遇恩師。
另一位金獎得主薛娜,則是資深的傳統民藝傳人。她是“膠州剪紙”項目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傳承人,獲得青島西海岸新區民間傳統技藝人才的稱號,并且多次在全國的剪紙大賽中獲獎。這一次,薛娜的作品則很不同,關鍵在于內容題材的創新。

她選擇了青島的四大市井特色民俗:哈啤酒、洗海澡、吃海鮮、打夠級,將這四大場景呈現在傳統剪紙中,并點綴了新的時尚元素……

青島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侍錦,也是這次擔綱評審的專家之一,他表示,評審的標準十分明確:“一是對傳統技藝的傳承,二是創新性發展,三是對美好時尚題材的表現。從技術技巧到材料運用,再到形式和內容的創造,當下生活的再現,都是我們的標準。”
兩個金獎的評定正是依照此標準。在侍錦看來:剪紙不僅是對傳統技法的表現上,題材上也有突破,表現了地域時尚特色文化;木雕作品對木材的把握、對利用木材原有的自然狀態進行的再發揮,技巧表現上的突破和發展,也都給評委們留下深刻印象。
“把傳統文化中的有益思想、時代價值、時代特征運用到豐富的藝術形式中進行當代的表達,這理應是我們傳統手工藝遵從的新標準。我們希望能夠將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民藝生活化、當代化,時尚化,進一步挖掘、傳承青島地域文化,展示青島手工藝文化特色,引領傳統手工藝的當代創新。而不只是單純從手工技藝本身的角度來創作。”(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魏/文 王雷/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