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聯播聚焦青島工業互聯網實踐
央視《新聞聯播》1月8日頭條播發了《工業互聯網加速中國新型工業化進程》,賽輪集團工業互聯網工廠、工業互聯網場景賦能公共服務平臺、海爾卡奧斯“雙跨”平臺賦能其他行業企業成效等青島實踐被作為典型案例重點報道。
報道開篇就重點介紹了賽輪的探索。在賽輪剛剛建成的生產輪胎的工業互聯網工廠里,一條輪胎能迅速采集出45億條數據點,然后實時傳輸到生產線上,只要38秒就能下線。
(同期聲)賽輪集團副總裁朱小兵:“我們每一條輪胎,它都有芯片,它就像會說話一樣,你看,這是目前我們正在發往全球的近400萬條輪胎,它走到哪兒了、什么情況,都能及時掌握到。每一條行駛中的輪胎,我們都能夠實時掌控,確保出行安全。”
在介紹各地出臺措施助推企業進行工業互聯網改造時,青島的做法被重點提及。報道說,目前,青島共發布了1000個“工業賦能”場景和100個“未來城市”場景,工業互聯網改造示范項目覆蓋了全市幾乎所有行業領域。
(同期聲)青島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工業互聯網處處長周林:“你看,這個企業它原本想通過轉型打通生產數據,但是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技術,它把需求在這個平臺上發布之后,我們迅速匹配了三家服務商,在短短的三個月就實現了數字化車間的落地,而且二期項目馬上就要實施。”
在介紹全國工業互聯網“雙跨”平臺發展情況時,卡奧斯被當作代表性的平臺予以介紹。報道說,在工信部遴選出的全國十大跨行業跨領域平臺中,排在首位的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上共聚集了400多萬家生態資源。
(同期聲)海爾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負責人官祥臻:“服務了差不多將近7萬家的企業,平均它們的成本是下降了兩成,整個的利潤率反而是提升了20%。我們還孕育出像服裝等15個垂直行業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全部開放給中小企業,來賦能它們的轉型升級。”
報道說,隨著工業互聯網與各行業融合創新的不斷深入,產業集聚和經濟帶動效應進一步顯現。目前,長三角地區正依托三省一市產業互補優勢構建首個工業互聯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粵港澳大灣區憑借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優勢正成為全國規模化應用高地;東北老工業基地和中西部地區也在發揮比較優勢,加快發展步伐。
統計顯示,2020年,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經濟增加值規模約為3.1萬億元,占GDP比重為2.9%。工業互聯網融合帶動的經濟影響規模約為2.5萬億元,對GDP增長的貢獻將超過11%,將帶動超過255萬個新增就業崗位。
相關鏈接
賽輪集團橡鏈云平臺
賽輪集團聯合軟控股份及青島科技大學等共同打造的“橡鏈云”是行業第一個落地的工業互聯網平臺。2020年11月18日,賽輪沈陽年產330萬套的高性能智能化全鋼載重子午線輪胎項目正式投產,該項目從破土動工到實現投產,僅用200多天。據介紹,原來新建輪胎工廠,需要試生產半年時間和試制上萬條輪胎才能調試完設備和產品的工藝參數,實現穩定生產,而現在通過橡鏈云大數據和機理模型,每臺設備在安裝調試空負荷時就鎖定了所有規格型號的運行參數,新工廠第一條輪胎生產就能達到所有工藝標準。
工業互聯網場景賦能公共服務平臺
現已注冊工業企業與服務商2000多家,發布需求1000余條,匯聚服務200余項。平臺設有企業需求、服務供應、綜合服務平臺、智慧政策、新聞中心、能力展示、培訓大廳七大功能模塊,方便工信部門、工業企業與工業互聯網服務商進行對接交流。平臺創新性建立兩輪匹配機制,優先考慮評分較高的服務商,確保為工業企業精準匹配服務商。同時,平臺也匯聚了工業互聯網相關政策,實時更新最新政策文件,并將政策分類別顯示,方便企業進行查詢。
海爾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
目前,卡奧斯平臺上共聚集了400多萬家生態資源,服務企業將近7萬家,已構建了農業、建材、模具等15個垂直行業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全部開放給中小企業,助力中小企業實現提質降本增效,讓企業成本平均下降了20%,利潤平均提升了20%。過去一年,僅在青島,卡奧斯平臺就賦能近3000家企業,貢獻了100 多億元的新增工業產值。在賦能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同時,卡奧斯平臺也駛入了成長的“快車道”,平臺工業App數量增長了355%,注冊開發者增長了292%,平臺交易額增長了140%,鏈接設備數增長了110%,平臺估值增長了100%,平臺規模和賦能能力不斷增強。(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孫 欣)
責任編輯:張慕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