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說
“后半篇文章”須寫“實”
社會治理的終極目標,是通過提升治理效能來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而治理體系的建立和健全,無疑是保障治理效能的關鍵。在此過程中,不僅需要匯集民間各方聲音,傾聽百姓真實心聲,更需要明確政府部門的職能分工,推進協同作戰能力,“寫”好機構改革的“后半篇文章”。
本報“三我”特刊推出后,截至目前,《圓桌話題》已刊發32期。話題涉及城市環境、公交出行、公共設施、小區物業、停車難題、消費問題等諸多領域的難點、堵點和痛點,極大地推動了許多城市治理“痼疾”的深度探索,也為各相關職能部門建設性解決各類“協同問題”提供了諸多方案,逐漸成為探索推動城市治理發展新模式的一塊媒體試驗田。
聚焦“堵點”,多方“發聲”。相比于其他輿論監督欄目,《圓桌話題》的選題更側重于歷史遺留問題、公眾爭議較大問題和涉及多部門職能交叉問題,比如不動產證“難產”、業委會成立難、小廣告“霸墻”、換熱站選址困境、充電樁安裝難等。這些問題解決起來更為困難、徹底根治更須假以時日。因此,該欄目通過記者現場采訪、部門發聲、公眾意見和專家觀點等多個板塊,讓更多部門、更多階層發聲,讓更多意見、更多建議匯集,形成一次次關于城市治理難點問題的“頭腦風暴”,碰撞出新的解決問題的火花。
最重要的是,《圓桌話題》欄目為各職能部門提供了有效發聲之處,不但讓公眾更客觀地看到難點問題的癥結所在,也給職能部門提供更廣闊的視角,研究“堵點”、找準“穴位”、有的放矢、精準高效地解決問題。9個多月時間里,該欄目已聚焦32個難點、堵點問題,對接近40多個職能部門、轄區,有效地推動了部分問題的探索和解決。在此過程中大部分職能部門都能積極面對問題,尋找出路。但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透過對這些城市治理的“頑疾”的深度探討,也暴露出了我市社會治理體系整體突破性進展的同時,體系終端末梢依然存在著某些短板,比如治理模式局部化、信息傳遞缺乏效率等,無形中堵塞了城市機體“血管”通暢。
盲道等無障礙設施的建設維護,涉及城建、城管、公安、交通、園林等多個職能部門和轄區,各種特殊設施是否合乎規范,管理是否得當,都考驗著城市建設和職能部門的治理水平。此前,《圓桌話題》曾關注過城市無障礙設施問題,在記者的視角下,我市盲道鋪設可謂五花八門,使用起來也阻礙重重,折射出我市城市治理模式依然存在“局部化”桎梏,無形中導致城市機體協調能力不足,局部“失能”。
換熱站選址和建設是否順利,關系到百姓能否過上一個溫暖的冬天,也是城市治理體系能否順暢運行的切實體現。不久前,《圓桌話題》聚焦換熱站選址難問題。事實上,由于換熱站選址和建設問題涉及到的環節繁多,土地權屬確定、換熱方式選擇、居民征求意見、換熱站選址審批以及環保審批等任何環節如果出現阻礙,都會成為換熱站建設的“降溫殺手”。但采訪中,記者發現,由于一些環節之間的信息傳遞依然存在“壁壘”,無形中阻礙了整個鏈條的順利運行。這無疑也反映出我們的社會治理體系中某些環節信息傳遞缺乏效率,不同程度地導致城市機體局部“失智”。
壁壘式的治理模式和低效率的信息傳遞等治理體系的短板,除了通過大數據等新型網絡手段進行優化外,更涉及多職能部門協作治理問題,相關職能部門靠前一步,主動作為,當然非常必要,但未來如何從機制上保障職能交叉疑難問題的徹底解決,則更為關鍵。
此前,山東省為推進機構職能優化流程再造,推出了建立完善“三張清單、兩個機制”(政府部門職責任務清單、權責清單、職責邊界清單,部門間協調配合機制、職能運行監管機制)的一攬子措施,扎實做好機構改革“后半篇文章”。我市近期也一直在積極進行這方面的嘗試,對“一件事”涉及多部門的情況,通過建立健全工作規則、工作細則,推動解決部門配合不順暢、行動不協調、工作合力不強等問題。但涉及到的許多細節,比如明確有關工作由誰牽頭啟動、相關部門支持配合的具體運行方式,依然需要規整和打磨。
愛青島,讓青島更美好。城市職能部門之間的有效協作自然是題中應有之意。因此,未來要積極建立更為有效的部門間協調配合機制,不斷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優化政府職責體系,推動政府部門職能更加優化、權責更加協調、運行更加高效,最終突破跨部門協作的壁壘,寫“實”機構改革的“后半篇文章”,為建設更美好的青島提供最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責任編輯:岳文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