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年前,杭州西湖區93歲的趙老太因為轉了個身,兩只腳沒及時扭過來,輕輕跌倒了,卻導致了嚴重的髖部股骨頸骨折。
一位85歲的老教師,因為俯身拎了拎地上的熱水瓶,胸椎就骨折了,好不容易固定住,還不到半個月,她拎了拎桌子上的保溫壺,另一節胸椎又骨折了。
以上提到的兩位高齡老人的骨密度檢測,都已屬于嚴重骨質疏松,所以很容易骨折。高齡老人離奇骨折的事例很多,有端個水果就導致手腕骨折的,也有多蓋幾層被子就被“壓”得胸椎骨折的……
高齡老人有四個部位最容易骨折
根據臨床經驗,骨科專家總結出了老年人最容易骨折的四個部位:脊柱的胸腰椎、髖部也就是大腿與骨盆相連的關節及附近、手腕、肩關節附近的肱骨外科頸。
高齡老人骨折后,礙于年齡大了,身體各方面機能都弱了,很多還伴有各種慢性病,因此做不做外科手術是讓本人、家屬甚至醫生都很糾結的問題。骨折后到底是做手術好還是保守治療好?其實,這要看骨折部位而定。
如果是肩部、手部骨折,建議選擇保守治療為主;如果是髖部、胸腰椎骨折,只要符合手術指證,建議盡快做手術。
骨折術后切莫忽視康復訓練
很多人不理解,骨折了剛做完手術,骨頭和手術刀口都沒有長好怎么能運動,俗話說“傷筋動骨一百天”。受傳統觀念的束縛,有些骨折術后患者在做完手術后慢慢“靜養”,并認為這就是康復。但有不少骨折患者在術后1至2個月復查時,會發出疑問:“我的患肢怎么變小了,活動也不靈活了?”也有人反映,患處有疼痛、腫脹感。專家介紹,出現上述情況原因都是忽略康復訓練造成的。
骨折的治療原則是復位、固定和功能鍛煉。所以康復治療是手術的延續,骨折后康復就是通過針對性的訓練,促進骨折后機體功能的恢復,預防并發癥、繼發癥的發生,有效地改善和促進血液循環、消除腫脹、加速骨折愈合,避免組織黏連、瘢痕形成、肌肉萎縮、關節僵硬,使患者從身體、心理、生活、工作等各方面都恢復到最佳狀態。
專家建議,骨折手術后就應開始做康復治療,而且越早越好。術后三個月內是最佳康復時期,切勿錯過。及時進行康復鍛煉,可避免許多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手術療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真要摔倒要用手擋一下
年紀大了,骨質疏松難免,怎樣才能讓骨松對自己的傷害降至最低?
老人如果摔倒,就盡量順勢倒下,摔倒時記得可用雙手支撐一下,因為即使手腕骨折,也比大腿骨折容易治療。手腕骨折可以選擇保守治療,不做手術也不會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摔倒后平躺在地上,感覺腰疼的話,不要隨意亂動腰椎,避免造成關節脫位。
出門要穿防滑鞋,鞋底不宜硬。
平時多吃些奶類、豆制品。到了六七十歲時,不管有沒有明顯癥狀,最好都到醫院去測個骨密度,如果骨密度不大好了,那么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正確地使用抑制骨流失的藥物,并適當補鈣和進行適宜的戶外運動。骨質疏松不可避免,但我們可以盡量讓其發展得速度慢一點,程度輕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