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原生家庭,PUA的重災區
去年北大女生包麗被男友牟林翰長期精神暴力,最后選擇自殺導致腦死亡的事件在網絡上引起軒然大波。
這件事讓PUA這個詞被大家熱切關注。
所謂PUA,是說對方打著為你好的借口,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打壓、否定、批評你,最終達到操控你的目的。
很多人都在討論親密關系中的PUA,但實際上,PUA會出現在不同場合,工作上,友情中。
最悲哀的是,父母很多時候也是隱形的PUA施害者。
知乎上有網友分享自己被父母PUA的故事。
他說自己從來沒有被認可過,總是被父母冷嘲熱諷。
他有一次兼職打工,結果夜里著涼了,要去醫院掛水。
他爸爸就說:“有什么用,賺的錢還不夠掛水的。”
這件事他一直記得,很多年后有一次和父親爭吵,提及了這件事,而他爸爸反而怒斥他沒良心,怎么能和父母記仇。

這些都只是冰山一角。
他和朋友出去旅游,父母嫌他錢賺得沒朋友多,還好意思和別人一起旅游。
失業了,父母不但不理解,還說他上大學一點用也沒有。
他說自己無所適從,雖然在別人面前開朗樂觀,內心卻充滿了對自己的懷疑。
可見,在父母長期的質疑、打壓、否定下,孩子必然會受傷,會變得敏感,缺乏安全感。
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卻是本該疼愛和包容孩子的父母。
2.
現代PUA“法寶”
很多時候,父母把自己看作是家庭中的權威,不容許孩子的不順從。
他們會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大罵、責怪,或是否定。
他們可能會說一切都是為了孩子更好,實際上可能更想滿足自己的控制欲。
或者是把孩子當成自己情緒宣泄的目標,畢竟孩子是最容易控制的。
有很多父母常見的行為,也許可以用愛為其正名。
但當這些行為過度“升級”并變成常態,就極可能摧毀孩子。
①“你做得不夠好”
有的父母總是會把“你做得不夠好”放在嘴邊,好像孩子永遠都不夠努力。
“你才考了98分,有什么驕傲的資本?”
“你賺得這么少,一定是你不夠努力。”
“你又丟東西,是不是腦子不好使。”
常常聽見身邊的父母這樣責怪孩子,他們看起來對孩子都是恨鐵不成鋼。
但頻繁的否定,卻更像是在說:“你能力太差,不值得我的認可。”
我有個朋友,也在父母長期的否定中成長。
她考上研究生,父母嫌她拿不到獎學金。
她的美術作品獲了獎,父母嫌她沒有能力靠這項技能賺錢。
甚至最近,因為她一直沒有男朋友,父母開始嫌她不孝。
類似父母這樣的行為,就是通過打壓孩子,讓孩子自卑,最終達到控制的目的。

在她父母眼中,女兒越來越聽話,也不得不更努力,來討要父母的認可,但是她卻深陷自我懷疑的深淵中。
長期的打壓和否定,只會在孩子內心留下陰影。
他們被催眠,并逐漸開始相信,不論自己怎么努力,都很糟糕。
②“我都是為你好”
還有很多父母會對孩子說,“我都是為了你好”。當父母頻繁給孩子灌輸這樣的想法,更像是一種洗腦行為,讓孩子背負上滿滿的愧疚感。
表面是“為你好”,實際上是父母通過孩子的內疚感從而控制孩子的行為,否定他們的想法,以滿足自戀。
《小歡喜》中的母親宋倩,就總是把這句話掛在嘴邊。她為了女兒辭掉了工作,照顧女兒,但也控制了她的生活。
最后,面對宋倩對女兒“為什么要去南大” 的逼問,女兒也終于崩潰大哭,“我不是非要去什么南大,我就是想要逃離你。”

可見,這樣的愛令人窒息,因為愛的本質是控制,是通過制造愧疚感來抬高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
這句話對孩子來說太過沉重,看似承載著父母滿滿的期望,實際上卻是一個禁錮內心的牢籠。
③“你對得起我嗎?”
還有些父母,一旦孩子不順自己的意,就會覺得孩子對不起自己的付出。他們會質問孩子,表現得像是自己是受害者。
比如:
“我為你付出了這么多,你為什么還是不爭氣?”
“你為什么不聽話,怎么就不懂我的苦心呢?”
“你成績那么差,對得起我為你花了這么多學費嗎?”
實際上,他們和總是說“我都是為你好”一類的父母一樣,想要喚起孩子的內疚感,來控制孩子滿足自己的期望。
只不過,他們的質問會更加刺耳,也更有殺傷力。
我朋友還在讀小學的女兒有一次因為沒有考好大哭,我安慰她說可以下次努力,但她卻邊哭邊說:“我考得不好,對不起我爸媽。”

后來才知道,朋友和她老公每次孩子考不好都會責怪她,說自己花了多少錢送她讀私立學校,但是她一點也不懂事。
這樣的“苦情戲”,只會變成孩子無法面對的重擔。于是孩子會假裝聽話,學會討好,以減輕自己的內疚感。
但問題是,父母只關注了自己受傷的感受,將失望全部轉嫁給了孩子,卻無視孩子本身的脆弱。
3.
越是受過傷的,越容易受傷
對于那些從小在父母打壓和否定中成長的孩子,他們更有可能在將來關系中保持PUA受害者的身份。
小的時候,如果孩子被父母包容,內心就有了更多的空間去探索和成長。而當孩子被父母攻擊,則會陷入對抗還是順從這樣的矛盾之中。

當然,一開始孩子沒有足夠的能力對抗,更容易選擇順從,于是父母的批評和否定會逐漸內化在孩子心中,讓孩子不斷深陷自我懷疑的泥潭。
正如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曾說的,小孩子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并將其轉變為自己的觀念。
當孩子一次又一次努力卻得不到父母的認可,他們會陷入習得性無助,也就是不再相信自己的行為能夠改變結果。
在之后的社會和親密關系中,他們也會重復自我懷疑,敏感,討好,失去對抗和改變的能量,無法忠于自己的感覺。
由此一來,當他們遇到其他的PUA施害者,他們反而會認為這是非常熟悉的模式,于是再次把自己變成了受害者。

又或者,因為他們根本沒有機會培養愛的能力,所以他們會像父母對待他一樣對待自己的孩子,最終成為PUA的施害者。
正如心理學家李雪所說的,只有體會過真正愛的滋養,才能分得清什么是愛什么是虐待。
沒有被真正愛過的人,是很難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愛。
4.
遠離PUA,珍愛生命
父母PUA對孩子帶來的影響可能會是終其一生的。所以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夠反省自己的愛,而所有曾經受到傷害的孩子都能夠找回自信和自我。
給父母的建議:
望所有父母都能夠明白,孩子是需要愛和鼓勵的。但是父母需要自省,你給予孩子的是否是健康的愛,這份愛里是否承載了你過多的期待,或者是你對孩子順從的期望。
這樣過于重量的愛,往往只會變成孩子前行的負擔。而且這樣的愛,往往都是為了滿足父母自己內心對于權力和自戀的滿足。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所以需要父母尊重和傾聽孩子的想法,減少想要控制一切的欲望,接納他的成功和失敗。當他內心是充滿愛的,才有能力過好自己的一生。
畢竟孩子,從來都不是父母的依附品。
給受傷孩子的建議:
對于那些在父母PUA下成長的孩子們,希望你們能覺知到,你現在的不自信、敏感和脆弱都可能隱藏著你想要被父母認可的渴望。
你可以找機會和父母溝通,告訴他們你的想法,以及他們的行為帶給你的負面影響。
而對于那些不以為然,持續打擊你的父母,建議你可以保持適當的距離,減少對你的持續傷害。
其次,每個人都有機會靠自己逐漸建立自信。嘗試為自己設定一些簡單的計劃,然后完成它們,體會其中的成就感。然后逐步設定一些更難計劃。
在一次次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讓自己確信自己的能力。
最后,讓自己學會什么是愛。雖然父母無法成為你愛的榜樣,但你依舊可以有很多方式學習。你可以在友情或親密關系中實踐對愛的理解。
但當你覺知到那些會像父母一樣打擊你的人,鼓起勇氣,遠離他們。
《母愛的羈絆》一書中說,孩子獲得愛和贊許非常重要,但贊許應該針對他們真實的樣子,而不是父母希望他們成為的樣子。
希望PUA能夠遠離本該充滿愛的家庭。(魚花花/文 )
你認同作者的觀點嗎?你的家庭里有PUA現象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