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8月21日訊 近日,市發展改革委會同市文明辦、市委市直機關工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退役軍人局、市市場監管局、共青團青島市委、市婦聯、市機關事務中心等十二部門在全市全面啟動了“愛糧節糧 反對浪費”系列宣傳活動,推進節糧減損、健康消費,在全社會營造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濃厚氛圍。主題宣傳活動由“愛糧節糧 反對浪費”宣傳宣講等7項系列活動組成,活動時間從2020年8月下旬開始,至2020年底結束,重點面向機關、社區、企業、校園、軍營、餐飲業和農戶展開。
開展“愛糧節糧 反對浪費”宣傳宣講活動。8月中下旬,市發展改革委等12個部門聯合向全社會發出“愛糧節糧 反對浪費”倡議書,倡導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引導愛糧節糧、科學消費,指導健康飲食、文明用餐。市直機關工委與市發展改革委率先在市級機關開展愛糧節糧宣傳,播放宣傳視頻,張貼宣傳海報。市發展改革委在門戶網站充實愛糧節糧、反對浪費宣傳內容,進一步優化推廣“糧安青島”微信公眾號,制發專題宣傳片和宣傳手冊;在慶祝建國72周年和第40個世界糧食日期間,組織糧食行業開展主題巡回宣講活動,號召糧食行業干部職工秉承“糧安天下”的理念,為人民群眾守住、管好天下糧倉。
開展“愛糧節糧文明餐桌”活動。8月下旬至10月底,市發展改革委、市文明辦、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教育局、市機關事務服務中心等聯合開展“愛糧節糧文明餐桌”活動,加大對機關、餐飲企業、學校進行“文明餐桌”理念、禮儀宣傳力度,動員機關、企業、學校在餐廳墻上張貼宣傳海報、文明用餐標語,在餐桌上擺放文明用餐提示牌、提醒適量點餐、提供免費打包服務等形式,倡導科學營養飲食、文明適度消費,營造文明節儉的餐飲文化氛圍,引導群眾不做“必剩客”、爭當“光盤族”,遏制“舌尖上的浪費”。
開展“愛糧節糧進社區、進農村”活動。9月份,市婦聯、市農業農村局、市發展改革委聯合開展愛糧節糧進社區、進農村活動。進社區,由市發展改革委會同市婦聯,以“精彩人生女性終生學習計劃”為載體,組織在部分社區開展愛糧節糧知識講座、糧油制品鑒別、節糧小竅門征集等活動,引導廣大市民樹立愛糧節糧意識,在家庭日常生活中養成勤儉持家、節約糧食的良好習慣。進農村,由發展改革部門會同市農業農村部門組織糧食專業人員進村入戶宣傳國家糧食生產政策,講解糧食生產、收獲、運輸、保管等方面的科技知識,提高農戶糧食種植和收儲技術水平,促進農民增收增效;向農戶宣傳推廣“代清理、代干燥、代儲存、代加工、代銷售”等“五代”服務,提高糧食產后專業化服務水平,減少產后損失。
開展“愛糧節糧進校園”和“糧食安全宣傳教育基地” 創建活動。9月至10月份,市教育局、市文明辦、團市委和市發展改革委聯合開展“愛糧節糧進校園”活動,向全市大中小學發出“愛糧節糧,反對浪費”倡議;通過開展“儉以養德、從我做起”主題教育實踐活動、舉辦主題班會、踐行“光盤行動”、組織征文比賽等多種形式,將愛糧節糧理念融入校園文化,引導青少年養成愛惜糧食、節約糧食、文明用餐的好習慣。市發展改革委會同市教育局,督導各區(市)在涉糧食企業中深入開展“糧食安全宣傳教育基地”創建活動,對9個市級“糧食安全宣傳教育基地”進行復檢,同時再創建一批市級和區(市)級宣傳教育基地。組織學校學生參觀宣傳教育基地,通過青少年的廣泛參與,帶動家庭和社會共同愛糧節糧。
開展“世界糧食日”“愛糧節糧宣傳周”和“糧食開放日”活動。在10月16日即第40個世界糧食日,市發展改革委在全市糧油應急供應網點、應急配送中心、主食配送中心,設立愛糧節糧義務宣傳員,配置統一標識,向消費者發放愛糧節糧宣傳資料。在10月16日所在周即“愛糧節糧宣傳周”,由市發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農業農村局、團市委、市婦聯等部門聯合開展“愛糧節糧宣傳周”活動;市發展改革委和各區(市)發展改革局在本地區域,采取設置咨詢臺、宣傳展板、懸掛主題橫幅、發放宣傳資料、播放愛糧節糧公益廣告、涉糧企事業單位開放日等形式,積極動員全社會主動加入到主題活動中。
開展“愛糧節糧進軍營”活動。8月下旬至11月上旬,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市文明辦、市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駐青部隊,開展“愛糧節糧進軍營”活動,組織軍糧供應、糧油檢測等專業人員走進軍營,采取發放宣傳手冊、觀看宣傳片、組織專題講座、實物演示等形式,從愛糧節糧、糧油保管、食品制作等方面為部隊官兵講解貼近軍營生活的糧油知識,協助部隊加強糧油運輸、儲存、加工、制作各環節科學管理,引導部隊官兵增強節約意識,樹立健康的消費觀念。
開展“節糧減損進機關、進企業”活動。發展改革部門開展“糧食開放日”活動的同時,組織糧食儲備和糧油檢測專業人員到企事業單位,普及糧油常識、愛糧節糧等知識。科技等部門深入糧食加工骨干企業進行標準宣傳活動,推行適度加工,推廣節糧新技術。發展改革、市場監管部門督促糧油應急供應網點、應急配送中心、餐飲企業同步開展愛糧節糧宣傳。(青報全媒體記者 楊光)
責任編輯:孫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