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寧要好的離婚,不要壞的婚姻
前兩天我的一個朋友離婚了。她來找我聊天時說,她一方面很感謝自己終于有勇氣終結(jié)這段不合適的婚姻,但另一方面卻非常擔心她這個決定會傷害到3歲的孩子。
其實這些年我身邊離婚的人不少,而且國內(nèi)的離婚率也持續(xù)升高。但這樣的現(xiàn)象足以看出,當下的年輕人比起上一代父母,更不愿意為了孩子在婚姻里湊合。
當然由此一來,如何在離婚后做合格的父母,就變成了至關(guān)重要的問題。
不過離婚這件事對孩子的影響并沒有那么可怕,看看娛樂圈有多少離婚或重組家庭,孩子依舊可以健康成長。
而這是因為很多時候,傷害孩子的并不是離婚本身這件事。在離婚前,父母的爭吵、冷戰(zhàn)、情緒,就已經(jīng)給孩子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
而且,父母如何處理離婚的方式,才決定了是否會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現(xiàn)代心理學中有一個觀點,我們眼中的世界都是內(nèi)心認知構(gòu)建出來的,取決于我們看待世界的角度。
所以只要父母能夠讓孩子正確理解離婚這件事,就能夠把創(chuàng)傷從孩子心中撫平。
美國家庭治療大師維吉尼亞·薩提亞曾說,如果你們沒有一個好的婚姻,至少你們要有一個好的離婚。
而好的離婚,反而能夠讓孩子理解什么是親情之愛。
02.
父母調(diào)整得越好,孩子的傷害越小
夫妻情感破裂選擇離婚,可能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對大多數(shù)夫妻來說,即使不再生活在一起,也希望孩子能夠健康成長。
不過,想要在離婚后仍是合格的父母,夫妻雙方要先學會調(diào)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緒,讓自己從離婚的陰影之中走出來。
此時雙方很可能陷在內(nèi)疚感,無力感或是對對方的怨恨中。如果無法化解自己的情緒問題,也就很難關(guān)注和承接孩子的情緒。
而出于這些情緒,父母很容易做出不妥當?shù)男袨椋罱K也必然會傷害到孩子。
a. 過度補償
大多數(shù)父母離婚后,會陷入深深的內(nèi)疚和焦慮,他們會認為是自己的錯,讓孩子無法享有一個完整的家庭。
這種內(nèi)疚感是正常的,但如果父母一直無法擺脫內(nèi)疚感,就很可能開始溺愛孩子,無理由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以彌補內(nèi)心的愧疚。
我有個表姐多年前離婚了,她帶著10歲的小侄女一起生活。因為住的很近,所以我們時常走動,我發(fā)現(xiàn)表姐一直會給小侄女買各種各樣的禮物。
甚至小侄女常常在我面前說想要買和同學同款的球鞋或外套,表姐聽到了也會毫不猶豫買給她,而這樣的事情時常發(fā)生。
我知道表姐的經(jīng)濟條件并不好,但表姐也很無奈地和我說,她總覺得對不起孩子,所以想盡自己所能給她想要的東西,即使她知道孩子有時候在無理取鬧。
離婚后像表姐這樣寵愛孩子的情況一定不在少數(shù)。有些孩子在父母離婚后總是發(fā)脾氣,甚至故意犯錯,而父母出于愧疚,會選擇忍耐和理解。
但父母一味的遷就并不能補償孩子內(nèi)心缺失的愛和安全感。
這種補償只會讓父母心里好過一些,但縱容卻會讓孩子走入歧途,他們也許會被物質(zhì)化,也許會習慣性發(fā)脾氣來解決問題。
其實孩子需要的從來都是父母的愛和陪伴而已。但是當父母無法修復(fù)自己內(nèi)心的傷害,也就沒有能力給孩子提供穩(wěn)定的愛。
b. 忽視孩子的需求
還有一些父母因為自己也是感情的受害者,所以自身會充滿無力感和不安全感。他們此刻可能也會沒有多余的精力去關(guān)注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而孩子的思維比較簡單,他們此時會不知所措。他們首先很容易簡單地歸因,認為父母的分離是自己造成的,會心有愧疚。
此時孩子可能會突然變得很乖很安靜,他們不表達自己的情緒,實際卻是充滿不安。
如果父母忽視孩子的不安,那么孩子接下來很容易會有被拋棄的感覺。他們會對父母心生憤怒,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不會再被愛了。
伴隨著被拋棄的憤怒,孩子還會陷入迷茫之中。他們不理解離婚對他們來說意味著什么,他們不知道將來會發(fā)生什么。
一個朋友就曾和我描述過她父母剛離婚時自己的感受。
她回憶說,那時候覺得世界都是黑暗的,而自己孤身一人,她不知道自己該做些什么,而她媽媽也每天以淚洗面顧不上她。于是就躲在自己的房間里,和洋娃娃說話。
可見,如果父母都無法整合好自己的情緒,也會無力照顧孩子 。
而忽視帶給孩子的,是一片黑暗中的孤獨感和恐懼感,這種感覺很有可能伴隨孩子的一生。
所以說,父母情緒調(diào)整的越好,孩子才能調(diào)整的越好。
c. 把另一半變成孩子的敵人
還有一種情況也很常見。常常會聽到有些父母問孩子,“你更愛爸爸還是愛媽媽?”,或者是“我們離婚之后你要跟誰?”
還有一些父母因為對另一半有很多怨恨和不滿,離婚后時常會在孩子面前數(shù)落另一半的不好,有時也會讓孩子幫自己傳話,避免和對方的直接交流。
最嚴重的,在離婚后甚至會限制孩子和另一半的接觸。
不管哪種方式,父母都刻意把孩子牽扯進了離婚事件中,而且無意中讓孩子替父母背負了對彼此的恨意。
曾在知乎上看到一個網(wǎng)友的分享。她父母在她小時候就離婚了,她一直和媽媽生活在一起,雖然爸爸常常來看她,但她一直很恨自己的爸爸。
有一次她的外婆和她聊天的時候無意說,小時候父母剛離婚的時候,媽媽和她說過很多次“你爸爸不愛媽媽了”,然后她都很乖巧的馬上和媽媽說“我愛媽媽!我愛媽媽!”
這次聊天后她突然明白,她對父親的恨意一開始是來自于自己的母親,是母親把父親放在了她的對立面。
其實,離婚完全是夫妻雙方的問題。當一方嘗試在孩子面前破壞另一方的形象時,其實是在用排斥對方的方式,換取孩子的忠誠,以滿足自己的自戀。
而此時,孩子還沒有恢復(fù),還要替父母承擔無法化解的恨意,孩子只會更受傷。
03.
不再是夫妻,卻依舊是親人
當夫妻雙方的情緒都收拾好之后,雙方也才能齊心關(guān)注孩子的感受,化解孩子的負面情緒。
父母可以盡力做到以下幾點,來幫助孩子理解,即使大家以后不生活在一起,但是父母的愛一直都在。
a. 和孩子坦率的溝通
和孩子隱瞞離婚的事實,看似是為了孩子好,但如果有一天他知道了真相,只會有強烈的被欺騙的感覺。
所以建議父母一開始就要和孩子說實話,同時也要告訴他,父母之間出現(xiàn)了問題,但并不是他的錯。
你可以和孩子說: “爸爸和媽媽做了這個選擇,是為了解決我們之間的問題。但不論怎么樣,我們都會像以前一樣愛你。”
一定要讓孩子明白,不論父母之間的感情如何,對他的愛都是不變的。
b. 關(guān)注孩子的情緒
讓孩子一下子接受父母離婚這件事并不容易,在過程中,孩子可能時而覺得內(nèi)疚,時而又會覺得自己被拋棄了,會有憤怒感。
此時父母一定要特別關(guān)注孩子的情緒。如果發(fā)現(xiàn)他時常發(fā)脾氣,不要壓制他,但也不能縱容。有時間多和孩子溝通,了解他的感受。
只有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guān)注和關(guān)心,他才可能會相信,父母依舊是愛他的。
c. 像以往一樣支持他
雖然父母不生活在一起了,但是離婚之后,父母一定要像以往一樣,不僅要在財務(wù)上,更要在精力和情感上去支持孩子,只有行為上的一致,才能減少孩子的不安。
父母要明白,不論是母親還是父親的角色,對孩子的成長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建議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父母要一起找機會陪伴孩子,帶他去運動,或者吃飯,創(chuàng)造一起活動的機會。
在實際的相處過程中讓孩子理解,離婚對他來說,只是空間上的變化。而他的父母,其實一直都在他的身邊。
其實,離婚后該怎么做合格的父母,回答也并不難。
楊冪和劉愷威的離婚公示上有一句話,“雖然不再以夫妻關(guān)系共同生活,但今后也將以親人的身份共同照顧撫養(yǎng)孩子。”
這應(yīng)該是最好的狀態(tài)了,因為親人,即使相隔千里,也必然會步調(diào)一致,以愛維系,互相扶持。(作者|魚花花 來源|曾奇峰工作室)
你認同作者的觀點嗎?你覺得離異的夫妻應(yīng)該怎樣撫養(yǎng)好孩子?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