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知乎上看到過這樣一個話題:把朋友圈設置為三天可見的人是什么心態?
下面有人說,是因為想要保留一絲神秘感,不被陌生人順著時間的脈絡看到過去的自己;
也有人說,是因為自己發了也沒有人會看,但是又舍不得刪掉;
還有人講,是因為他更愿意活在當下,不想活在別人的關注當中……
是啊,好像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都不愿意發朋友圈了,隨便點開一個好友的頭像,都顯示著僅三天可見,或者只剩下一條冰冷的橫線。
一開始,我覺得這種做法挺冷漠的,因為一下子就將想要了解你的人拒之門外了,但現在隨著年齡的增長,就越來越能夠理解這種行為了。
畢竟大家有著不同的社交觀,在朋友圈想要獲取的東西也是不同的。
01.
我之前在網上看到過一個調查報告:
有一億人將朋友圈設置為了僅三天可見,還有上億人喜歡刪除朋友圈里的過期照片。
我想這也是很多當代年輕人的共性之一吧。
不喜歡發朋友圈,發了之后會習慣性地設置為僅三天可見,甚至有的時候還不到三天就直接刪除了。
前兩天有個女孩給我留言也說起了這件事,說她加了一個自己很喜歡的男孩的微信。
但是加完之后才發現,男孩的朋友圈僅三天可見,而最近三天他什么動態都沒有發。
女孩就問我,這樣的男生是不是很高冷啊,是不想讓別人看到他的現在、過去等等嗎?
其實我想,也許并沒有那么復雜吧。
因為朋友圈本身就是一種不發憋屈,發了矯情,刪了刻意,留著又覺得膈應的存……
它的保質期也許就只有三天,三天,也正好是重新審視自己的一個輪回。
你要知道,人總有那么一個時刻特別想要表達自己,但是如果過了那個時間的話,又覺得當時的表達可能不合時宜,然后開始反思自己的言行。
而三天可見就給了自己一個審視自我的機會,放下過去的自己,然后迎接一個全新的開始。
02.
前兩天我在微博上看到一段話覺得挺有道理的:
優秀的人不發朋友圈,因為沒什么值得炫耀的。
相愛的人不發朋友圈,因為最愛的人就在身邊。
太忙的人不發朋友圈,因為沒時間去取悅別人。
那些不發朋友圈,或者朋友圈僅三天可見的人,可能并不是他們為人冷漠吧。
相反,可能是因為他們正努力地活在當下,幸福也好,難過也罷,所有的情緒都可以自己獨自消化。
其實很多時候,朋友圈是一個看似熱鬧但實則又很冷淡的地方。
沒有人關心你今天去了哪里,見了什么樣人,也沒有人在意你穿了什么樣的新衣服,換了什么樣的新發型。
也許大家都各自忙碌著,無暇顧及到你的心情,所以慢慢的,發朋友圈的人越來越少,僅三天可見便成了彼此共同的默契。
因為你知道,真正在乎你的人,你的每條動態他都可以看到,而那些不在乎你的人,哪怕你費盡心機一天發幾十條朋友圈動態,他也不會關注到你。
所以有時候,也不要高估自己在別人心里的位置,你不必給那些不在意你的人偶爾窺探你生活的機會,因為不值得,更加沒必要。
03.
村上春樹有一句話我非常喜歡:
人生而孤獨而無法相互理解,所謂交流只不過是互相尋求安慰。
其實很多人發朋友圈的初衷不過就是想尋求認可或者是安慰,但奈何朋友圈生態復雜,并沒有多少人能夠和你真正的感同身受。
你的快樂,你的悲傷,你所有的情緒,在別人滑動手機的過程當中就被淹沒了。
我想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感受吧:
發朋友圈之前會擔心自己的文案不好,也會擔心被人嘲笑,會擔心自己的配圖不搭亦或是被人吐槽。
更害怕的是發完之后壓根沒人關注也沒有人點贊或是評論,所以每次發個朋友圈都要思前想后半個小時的時間。
而到了最后,就選擇將朋友圈設置成僅三天可見,因為不管發了什么,三天之后都會歸于空白。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過度放大別人的看法而忽略自己真實的感受。
你要知道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生命當中能和你情緒共振的也只有那么一兩個人,甚至沒有人。
就像《被涂污的鳥》當中有說過這樣一段話:
“人們根本就沒法理解彼此。他們互相吸引或發生沖突,互相擁抱或彼此踐踏,但每一個人想到的也許就只有他自己?!?/p>
所以啊,沒有必要為了迎合別人而隱藏自己的情緒,也沒有必要為了討別人的歡喜而營造一個虛假的自己。
你要知道,做最真實的自己才是最幸福的事情,討自己歡心才是最浪漫的事情。
人生短暫,精力有限。(作者|茶茶 來源|小茶夜讀)
你認同作者的看法嗎?你的朋友圈是怎樣設置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