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8月26日6版
(點擊版面查看更多內容)
有啥不滿大膽說 推動問題快解決
請掃碼或在應用商店搜索“觀海新聞”
○下載左側觀海新聞客戶端;
○找到“直通12345”;
○留言并可上傳圖片、視頻和語音。
手機一點,政府督辦
“觀海”上線一周已轉辦650多條投訴,辦結277條
市民有難題,請@“直通12345”
8月17日,伴隨著“觀?!毙侣効蛻舳苏缴暇€,客戶端三大重要版塊之一——“直通12345”平臺同步開通,銳氣逼人。上線僅一周,該平臺已顯示出青島網端投訴受理第一平臺的強大聚合力和吸引力,成為網民反映問題的最@平臺。平臺已向市政務服務熱線12345轉辦650多條市民投訴,受理率達98%;接到轉辦件后,有關區市、部門迅速行動,積極回應,目前已辦結277條。市北區、西海岸新區和市公安局一直位居回復平臺轉辦效率前三甲。
作為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客戶端與市政務服務熱線聯動開設的市民投訴受理平臺,“直通12345”以“三我”活動為重要抓手,積極構建智慧城市的政務服務生態,全面發揮黨報黨網黨端輿論監督優勢,努力打造青島第一掌上市民投訴平臺。開通以來,該平臺全天候、全方位關注網民訴求、轉達網民心聲、全速回復民聲,切實為百姓提供了一條反映問題、表達心聲、解決難題的快速通道。
通過平臺開設的“我要投訴”“部門直達”“辦理排行”“記者追訪”等欄目,市民可以將自己遇到的各種難點、堵點、痛點轉達給相關部門、區市。其中,“我要投訴”欄目已成為網民反映問題的“第一通道”。網民通過登錄“直通12345”,將自己想要投訴和反映的內容上傳,還可配發圖片、視頻和語音等素材,豐富投訴內容。市民的投訴一經點擊提交按鈕,審核通過后,即可進入青島市政務服務熱線12345平臺統一辦理。上線一周的數據顯示,目前網民反映問題主要集中在房產物業、道路積水、道路施工、交通擁堵、小區停車難和消防通道被堵塞等方面。
一周來,平臺凸顯實時對接、一鍵直達的強大功能,也為各區市、部門整改落實帶來明顯“提速效應”。8月17日,網民“28歲未成年”通過“直通12345”平臺反映,丁家河社區臟亂差,樓道內垃圾亂堆,還配發了四張現場圖片。平臺接到投訴后,馬上轉給市政務服務熱線12345轉辦。接到轉辦件,西海岸新區長江路街道社會治理中心立即落實,通知社區物業負責人組織人員對小區內所有亂堆亂放進行清理。8月18日,觀海網友“Hot660”通過“直通12345”反映,市北區鞍山一路98號有大量車輛占用消防通道,安全隱患大。市北區接到轉辦件后立刻調查落實,派出城管中隊執法人員聯系該小區物業,敦促其做好地上車位的停車管理,維護小區居民停車秩序。兩個轉辦件從受理、轉辦,到落實、整改,再到回復,整個過程在兩天內完成。
不僅投訴轉辦提速,各部門、區市對于網民咨詢問題的回復也異常踴躍。上線一周來,“直通12345”已成為解疑釋惑的重要平臺?!坝^?!本W友xWiD1j在平臺詢問:福林苑小區建成這么多年,規劃的小學、初中為啥還沒有具體動向?并附上了2017年及2018年審批的規劃圖。接到轉辦件后,8月19日13時40分,李滄區教體局工作人員電話聯系該網友,告知其關心區域規劃有甘泉路中學和甘泉路小學,將根據周邊適齡孩童情況,適時啟動建設計劃。李滄區政府也第一時間將辦理結果回復本平臺。該網民在平臺反饋中發帖說,李滄區教體局工作人員很詳細熱心地回復了問題,贊!
通過“直通12345”平臺,一些困擾市民多時的“疑難雜癥”逐漸找到“藥方”。觀海網友PSejjs日前在 “直通12345”平臺投訴,嶗山區藍岸麗舍小區住戶反映2年了,房產證仍遙遙無期。接到平臺轉辦件后,嶗山區自然資源局不動產登記中心迅速展開調查,并回復本平臺:來電人反映藍岸麗舍B6地塊3號樓辦證問題,經核實,該項目尚未提報齊全的首次登記材料,暫時不具備辦證條件。為促進問題解決,該中心還派出工作人員與建設單位積極溝通,敦促其盡快提報材料。網民在評論中說,神速回復!感謝“觀?!笨蛻舳颂峁┑倪@個平臺?。ㄇ鄭u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邱 正)
打通大街小巷“梗阻”
城市的大街小巷是市民生活必經之地,治理好街巷,確保其硬件、軟件平順運轉,是城市管理的重要內容,也是民生所系。近期,讀者、網友關于街巷問題的投訴數量居高不下,道路不通暢、小巷臟亂差等成為市民關注熱點。為促進此類問題盡快解決,7月29日起,“我愛青島·我有不滿·我要說話”民聲傾聽主題活動青報全媒體平臺推出了“諸葛匯·街巷策”征集活動。
截至發稿時,此次征集活動共征集到有關大街小巷的投訴300余條。網民提出的問題主要集中在道路坑洼不平、違章停車、小巷衛生差、斷頭路、人行道不通暢等。目前,相關部門、區市正在對網民留言中反映的問題進行調查處理,部分問題已得到解決。
就如何治理好各類城鄉道路,征集活動中不少網友給出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有網友留言指出,希望有關部門加強對道路交通秩序的管理,加大力度治理亂停車、亂占路、爭道搶行等問題,營造規范、文明、通暢的道路交通環境。還有網友建議,青島的道路設施還有很多地方亟待完善,希望規劃、建設和管理部門協調推進,盡快提升城市道路整體水平。
現場“治路”
“臨時填補+長效整修”破解“坑洼”
市民王先生反映,西海岸新區大村鎮理務關路北側至勝利村、吉利河水庫有一段環形路坑洼不平、難以通行。
收到市民反映的問題后,西海岸新區進行了現場調查落實。經調查,該路段是西海岸新區“四好”公路整修工程的一段,計劃于今年10月底完工。由于該路段施工距離較長,施工方正按照計劃加快組織道路施工作業。對于部分道路坑洼影響出行問題,暫由砂石填補,保障基本出行條件。由于近期降雨較多,雨量較大,一定程度上加重了道路破損,將盡快予以修復,同時希望過往車輛減速慢行或提前繞行。
“安隔離樁+加強巡邏” 治理“占道”
網友“大貓”反映,市北區順興路14號樓下人行道和盲道常年被人停車占用,路人尤其是順興路小學的學生上學路過時不得不在車行道上行走,存在安全隱患。
收到市民反映的問題后,市北區臺東街道辦、市北交警威海路中隊組織人員到現場調查落實。經確認,市民反映的應為順興路(昌邑路至諸城路)下坡位置。此前考慮到下坡處安裝隔離樁在雨雪路滑天氣對行人存在安全隱患,故未安裝。8月14日,經與市政一公司再次協商,確定在此位置安裝兩個隔離樁。同時,轄區交警中隊將加大對該路段巡邏執法力度,發現違法停車及時查糾。
網民建言
及時排查完善道路交通設施
我市不少城鄉道路存在路面破損、道路交通設施不健全等問題,既影響通行效率,也存在安全隱患。為提升城市道路品質,確保安全、順暢出行,建議有關部門在對道路交通設施進行定期排查、維護的基礎上,根據季節、通行狀況等增加不定期巡查,及時發現因工程車輛增多或多雨造成的路面破損加劇,以及多種原因導致的交通標牌、標識、標線、護欄等設施破損、缺失等問題,迅速組織修復、更新、補位,消除安全隱患,保障道路環境安全穩定。 (網友 叮 當)
提高道路管理智慧化水平
建議我市借鑒上海等城市先進做法,將大數據分析、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融入交通管理,實現道路交通的智慧治理。例如,上海在浦西世博園區、黃浦泛外灘地區等試點應用智能交通信號燈管理系統,使道路通行效率平均提升10%;在外灘、國展中心等繁忙路口應用行人過街提示系統,可自動檢測、提示警告闖紅燈違法行為。有關部門還研發了查處“機動車噪音”“隧道內駕車不開燈”等問題的多功能、復合型的電子警察,使道路通行秩序明顯好轉,城市環境更加安靜。(網友 小森林)
編輯說
路暢街美,需多部門發力
治理好城市道路是一項系統工程,非多部門共同發力、久久為功不可得。
首先是做好規劃。從幾縱幾橫的主干道,到多如牛毛、被稱為城市“毛細血管”的支路,都需要規劃部門因地制宜、科學合理規劃,編織好城市道路大網。其中的每一筆,既可能是撬動未來的動力,抑或是牽絆發展的缺憾。
在此基礎上的道路施工不僅是建設部門的事,還有市政、電力、通信等多部門參與其中。隨著城市功能和居民生活不斷豐富提升,現代化的城市道路除了肩負通行功能,同時承載著各種管網、線路,是多部門的工作場。因而,道路建設需各部門密切配合,統籌推進,保質保量完成施工。惟如此,建成后方可長久通行,避免頻繁整修、挖路鋪管等帶來的一連串交通問題和市民不滿。
當然,道路的管理和維護也需多部門參與。路面修復是建設部門的事、交通秩序及設施管理是公安交警部門的事、環境衛生及占路經營是城管部門的事、道路綠化是園林部門的事、古力井蓋是市政通信等部門的事……其間,時常有部門職能交叉的情況發生,此時則既需厘清責任,各司其職,也需相互協商配合,必要時“向前一步”,主動作為,問題方可迎刃而解,道路安全、暢通、整潔方可實現。
青島日報8月26日7版
(點擊版面查看更多內容)
圓桌話題
盲道如何才能暢通無阻
主持詞
無障礙設施建設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質高低的“試金石”。而盲道的建設和使用無疑是最直觀體現無障礙設施建設的重要載體。
自2001年8月1日《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無障礙設計規范》正式頒布以來,我市盲道設施日趨完善。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盲道建設和使用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盲點”——盲道建設不規范、盲道被占用、盲道損壞嚴重等。去年10月,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要求各區(市)全面排查整修轄區內人行道盲道。時間過去10個多月,盲道建設整改情況依然不樂觀。近期,本報“我愛青島·我有不滿·我要說話”活動市民留言平臺和輿論監督熱線中,盲道等無障礙設施的建設和使用“盲點”再次引發關注。
盲道不僅為盲人出行提供便利,體現著全社會對特殊群體的呵護,更是一座城市文明的標配,展示著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和人文關懷。近期,我市正在積極創建文明城市。在城市建設中兼顧各方民生,尤其是關注特殊人士的出行便利,無疑是文明城市創建的題中要義。無障礙設施的建設維護涉及城建、城管、公安、交通、園林各職能部門及各區市,如何破解盲道等無障礙設施建設和管理缺失,讓城市“盲點”變成城市“靚點”,推動盲道真正幫得上“盲”,本報邀請各方專業人士進行了話題探討。
記者探訪
作為舉辦過殘奧帆賽的城市,青島近年來無障礙設施建設進步巨大。根據媒體報道,島城的主干道、主要商業街、城市中心道路、廣場、步行街、商場等公共場所,全部建設了無障礙設施,為殘疾人出行、生活提供了便利。
但采訪中,記者也發現,一些盲道建設得并非“直來直去”,而是“曲徑通幽”,這樣的盲道沒有考慮盲人出行的感受。且不說無處不在的機動車亂占盲道,一些部門甚至將公交車廳、配電箱直接建設在盲道上。這些障礙物對于普通市民而言,抬下腳、轉個身就能避開,而對于盲人來說,則可能是驚嚇一場或無路可走。
現狀一
500米人行道存10多處盲道“陷阱”
8月20日,在宜陽路北段,不足500米的人行道上,記者就發現10多處盲道“陷阱”。
宜陽路北端的人行道上,筆直的黃色盲道磚在兩個通信公司配電箱前突然繞道,其中,部分盲道磚在配電箱下方缺失?!斑@個通信公司的配電箱設置時間應該比較早,人行道是近兩年新鋪設的,盲道鋪到這里就拐了彎,最重要的是還有一部分盲道鋪到了配電箱底下,盲人走到這里肯定要吃虧。”在此附近經營小賣部的周先生告訴記者,宜陽路北端附近有個盲人按摩所,這里還靠著市中心醫院,他曾親眼看到盲人在這個配電箱前發生磕碰。
記者沿宜陽路南行,隨處可見擠占盲道的亂停機動車,還有臨街商鋪擺放在盲道上的物品。一家不銹鋼加工店甚至將預制件堆放在人行道上,長短不齊的鋼管伸到盲道上,成了“絆馬索”。
宜陽路盲道成為“死胡同”。
靠近長沙路路口,人行道上的盲道被前方一個鐵質護欄突然攔住,護欄右側是墻體,左側是一棵行道樹,盲人如果行進至此,前方被堵,左右又有障礙物,會有走進死胡同的感覺。
現狀二
11層電梯沒有盲文按鈕標識
8月21日,記者從李村地鐵站通往嶗山百貨的電梯中發現,這個貫通負2層至9層的電梯里,所有按鈕都沒有盲文無障礙標識。最讓人意外的是,李村商圈的京口路43號門前人行道上,畫著“愛心”的市中心血站獻血屋,竟然橫堵在盲道之上。
記者隨后在李滄區九水路142號附近看到,在小區入口處,一個貼著疫情防控通知的亭體橫置在盲道上。記者繞過這個亭體,出現在眼前的是一家塑鋼門窗店的加工現場,各種塑鋼管件、半成品橫七豎八擺放在盲道上。
記者沿九水路從青島藝術學校步行至萬年泉路路口,400多米人行道上,因商家堆放雜物、機動車亂停、亭體擠占等原因,盲道被分割成斷斷續續的“斷頭路”,最長的一段盲道不超過5米。
現狀三
公交站點緊貼燈箱盲道受限
在永平路與永安路路口,盲道像九曲橋一樣七拐八拐,右轉到永安路后,消失在兩個“鐵塔能源”的配電設備下方,然后拐了個彎,出現在人行道中央。
永安路盲道通向“鐵塔能源”設備箱。
這條曲折的盲道向前延伸大約10米,又右拐到靠墻位置。這里是永平路公交站,公交站臺的廣告燈箱緊貼盲道而設,一處燈箱沒有上鎖,蓋窗翹起來,將原本狹窄的盲道又擋住半幅。
話題探討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我市約有4萬名視障人士,對這一群體來說,盲道就像他們的第二雙眼睛。記者實地探訪發現,盲道“危機四伏”并非個例——盲道或者被機動車、商家雜物臨時侵占,或者被公交站亭、電力通信箱體等公共設施阻礙,同時,盲道、電梯盲文標識等無障礙設施設置不合理等問題也屢見不鮮,無法保障視障人士的基本權益。
如何破解無障礙設施的管理困境和尷尬?記者采訪殘疾人市民,并連線相關職能部門和專家,探索如何破解無障礙設施建設和維護的難題。
點題
因為盲道很“忙” 盲人只能走機動車道
“咱們青島的盲道很‘忙’,上面有停著的車、門店的商品、無法預料的雜物,還有各種亭體構筑物,讓我們盲人無從下腳。”先天失明的李霖(化名)是南京路附近一家按摩理療部的按摩師,每天上下班都要走同一段路。雖然從家到上班的地方需要走的路并不算很遠,但是因為不敢放心地使用盲通,所以到現在李霖每天都需要家人護送上下班。
“說實話,我們盲人能獨立走出家門,是克服了心理恐懼,并經過嚴格訓練的。可現在越來越多盲人不敢獨立出門了,即便有少數能獨自出門的,寧可冒險沿著機動車道邊的馬牙石走,也不愿意在人行道上走盲道。因為相對盲道而言,車輛穿梭的機動車道比盲道還安全暢通。”李霖苦笑了一下說,最初他遇到盲道上的亂停車、亂擺物品,他會撥打交警或城管的電話投訴,但后來發現投訴無法解決根本問題,就放棄維權念頭,選擇了妥協。
在李霖看來,盲人不走盲道的原因,不僅有盲道被侵占的問題,還有盲道設計不規范的問題?!坝幸恍┟さ涝O計得比較曲折,本來可以直來直去的道路,不知道當時設計的時候為什么拐了好多彎,要多走好多路,走起來也費時費力?!崩盍卣f道,“還有就是盲道鋪設的時候指引做得不是很好,特別是在一些路口處,鋪設的方向不正確,很容易就把盲人指引到馬路中央,很危險?!?/p>
記者采訪了解到,無障礙設施建設中的盲道磚分為兩類:一類是條形引導磚,引導盲人放心前行,稱為行進盲道;一類是帶有圓點的提示磚,提示盲人前面有障礙,該轉彎了,稱為提示盲道。根據盲道磚的鋪設規范,公交車站牌要距盲道0.3米,或間隔一塊人行道磚再鋪裝導向磚。但記者在采訪中,多次發現引導磚和提示磚混用的問題,甚至有引導轉錯位鋪設的情況。
“除了盲道,青島的交通系統無障礙設施也存在缺陷。”原青島市盲協主席丁原馳告訴記者,青島街頭的紅綠燈設施很少有智能語音提示,盲人在過馬路時,經常是隨大流,或詢問旁邊的行人、志愿者“能否通過”。丁原馳說,現在的公交車進站取消了提示音,也讓盲人無法確認自己要乘坐的車輛。
破題
參與維護部門繁多 無障礙設施管理難
“包括盲道在內的無障礙設施,從建設到管理、維護,需要眾多部門共同參與,我們也接到許多殘疾人朋友的投訴和求助,但只能通過向相關部門反映,請這些職能部門協助解決。至于機動車占據盲道,更是一個老大難問題,哪條道路沒有亂停車輛占盲道?我們就此向主管部門反映過無數次,但問題依然存在?!闭f起盲道的現存問題,青島市殘疾人聯合會工作人員也倍感無奈。
“我們現在能參照的就是《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和《山東省無障礙環境建設辦法》,其中規定,無障礙設施工程建設是住房城鄉建設部門進行監督管理,但后期因道路施工、公共設施建設導致的無障礙設施改變或損壞,應該怎樣管理和維護,沒有具體可參考的細則?!惫ぷ魅藛T告訴記者,市殘聯只能關注殘疾人在使用無障礙設施時發現的問題和需求,進行匯總了解,然后反映給相關部門。
據工作人員介紹,無障礙設施管理維護涉及部門較多。比如機動車侵占盲道,需要聯系交警處理;商家門店在盲道擺放物品,要投訴給城管執法部門;公交站亭緊挨盲道的問題,需要交通部門解決;綠植遮擋盲道,要反映給園林部門;電力通信設備阻礙盲道,又需要各個具體設置部門處理……“更多的無障礙設施歸屬在各區市,這又牽扯到轄區管理問題?!笔袣埪摴ぷ魅藛T說。
記者查詢到《青島日報》2019年10月一篇關于盲道無障礙設施的曝光臺報道,有7個單位和部門涉及到回復整改。
解題
厘清權責 科學規劃 嚴格監管 及時維護
公開資料顯示,1991年北京建成國內首條盲道;2001年,《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無障礙設計規范》在中國頒布實施,并于2012年進行優化完善;2019年,《山東省無障礙環境建設辦法》公布實施。如今,盲道等無障礙設施已經成為城市文明的標配,在城市快節奏發展中,彰顯著城市精細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務。
“無障礙設施建設,不是簡單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而是保障弱勢群體權益、體現社會公平正義的特殊產品和服務;不是單純意義上的助殘,而是社會各方面必須承擔起的責任和義務?!笔姓f委員、市殘聯理事長葛仁水認為,目前,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法規、標準日益完善,我市的建設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但就目前無障礙設施的使用和管理來看,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一些已經建好的無障礙設施并未發揮應有作用。如:盲道的“斷頭路”“迷宮路”“陷阱路”或被車輛、攤販等占用;公廁中的殘疾人專用設施被損壞或者關閉、停用……無障礙設施變得“障礙重重”,有名無實,造成了公共資源的浪費。
“文明社會的文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對弱勢群體的態度。無障礙設施建設水平和通暢程度,反映著一座城市的內在品質和精神風貌。”葛仁水建議,在無障礙設施建設、管理、維護中,相關職能部門要真正提高思想認識和重視程度,建立和完善相關規劃、施工、投用、維護等工作機制,真正讓無障礙設施“暢通無阻”“完好無損”。此外,應該在全社會營造關心關愛殘疾人的輿論氛圍,抵制和消除損毀、占用無障礙設施的行為和現象,真正讓無障礙設施“無障礙”,讓殘疾人的日常生活順暢無阻。
“耗費人力、物力和財力建設的無障礙設施成了‘擺設’,這需要相關職能部門厘清權責、科學規劃、嚴格監管、及時維護?!笔姓f委員、市立醫院東院區骨關節中心主任滕學仁對無障礙設施管理,在制度上提出建議。滕學仁說,鑒于無障礙設施的管理維護涉及眾多部門和單位,我市可以成立相關的監督委員會,來對無障礙設施的維管進行督查,將發現的問題移交責任單位限期解決,避免“九龍治水”各管一攤的問題。
“由于目前無障礙設施管理欠賬較多、問題較普遍,監督委員會工作初期可以針對某條道路、某個區域,進行重點督導治理,形成規范化、標桿性效應,以點帶面,在盡量短的時間里補齊短板?!彪鴮W仁說。
他山之石
深圳:無障礙設施信息化
記者了解到,深圳市2020年在無障礙設施建設管理中,更多的引入信息化手段。
根據《廣州日報》報道,深圳市福田區通過信息化手段,在對人流、車流進行大數據分析的基礎上,重點關注弱勢群體等有需要人群的出行便利度以及安全性,制定了CBD智慧無障礙街區改造實施方案。通過完善無障礙系統、改善無障礙環境、提升無障礙出行安全、增加智慧無障礙設施等方面,打通中心城區無障礙微循環系統工程。
其中包括:路面采用下沉式井蓋,井蓋上標有盲道標識,減少盲道繞行;將路口提前降坡、消除地塊高差,紅線內外無障礙銜接,使人行路面更加平坦順暢;根據熱力圖、手機信令等大數據信息,對車流量較小車道科學“瘦身”,增大步行通道寬度,保障行人安全性和過街舒適性。
編輯點評
讓有“礙”變有“愛”
無障礙設施是城市建設中對殘障人士最溫情的部分。作為一項公益性無障礙設施,盲道更是體現了政府和社會對弱勢群體的關愛。盲道鋪設和管理得如何,無疑也標志著一座城市的文明和進步程度。
目前,我市共有4萬多名視障人士,盲道就如他們的“導航儀”,指引著他們的出行安全。但隨著記者的視角,我們看到,一些盲道的鋪設可謂五花八門,使用起來也阻礙重重,使得本應提供方便的“無障礙”設施變成了“新障礙”,讓許多視力殘障人士的出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盲道等無障礙設施的建設維護,涉及城建、城管、公安、交通、園林等多個職能部門和轄區,各種特殊設施是否合乎規范,管理是否得當,都考驗著城市建設和管理部門的水平,各職能部門應盡快厘清權責、科學規劃、嚴格監管、及時維護,別讓耗費人力、物力和財力建設的無障礙設施成了“擺設”。
關愛弱勢群體是一個城市文明程度的具體體現,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因此,城市“盲道”不僅要“有”,還要更“優”。未來,相關部門還應該在“有”的基礎上,實現“好”的提升,比如可以從優化規劃入手,因地制宜、科學合理地設置盲道,杜絕死角,減少彎道,為盲人提供更為方便的行走路線;再比如,可以學習深圳市的先進經驗,積極引入信息化手段,改善無障礙環境、提升無障礙出行安全。
盲道暢通與否,不僅考驗著城市管理者的水平,也拷問著市民的道德和文明水平。不讓“盲道”變“忙道”,除了職能部門建立長效機制、聯動機制,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外,更應加強宣傳力度,提高廣大市民避讓盲道的意識,讓不占用盲道、不損壞盲道成為社會共識,讓“有礙”真正變成有“愛”。
青島日報8月26日8版
(點擊版面查看更多內容)
編輯點評
家門口的“舊愁”與“新愁”
本刊近期推出的留言主題都是市民家門口的事,有的由來已久,有的近期剛剛凸顯。
比如房屋漏雨,可謂老生常談,擾民久矣。其形成原因、呈現形式多樣,難以條分縷析。既然問題仍在,且時時登上市民吐槽熱榜,就該得到持續關注、全力解決。如果能夠通過制度、規范確保建設單位規范施工、精細作業,漏雨的問題是不是可以避免一些?如果問題出現后負有維修責任的單位能夠態度積極一些、修繕徹底一些,市民的不滿是不是可以少一些?
再如電動自行車無處停放、充電,是近年隨著電動車大量出現和城市化加速而浮出水面的新問題。如何清除目前困擾城鄉多處居民小區的電動車在樓道內隨意堆放、充電亂象以及由此帶來的環境損壞和安全隱患,盡快為電動車停放、充電提供安全、有序的場地和規范化運作方式,需要多部門協商謀劃,制定規則,建立制度,探索長效解決之道。
市民家門口的這些難事,看似無傷“大雅”,卻折射出城市建設管理中的疏漏,提示著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溝壑淺灘”,也在很大程度上牽動著百姓日常的喜怒哀樂。希望相關部門拿出更大的熱心與責任心,去一一化解市民的“舊愁”與“新愁”。
青島日報8月26日9版
(點擊版面查看更多內容)
廣場變身“停車場” 樓下圈成“小花園”
“我們小區里的街心花園小廣場被私家車占用,儼然變成了個停車場。不僅如此,居民樓下的空地也都被圈占嚴重,希望有關部門能調查處理?!苯?,網友“護球”在本報輿論監督部郵箱留言,反映市南區青銅峽小區公共休閑小廣場變身私家車“停車場”、樓底公共空間被業主圈起來成了“自留地”的問題。
根據線索,8月22日,記者來到青銅峽小區實地探訪。該小區位于西陵峽路上,是一個老式的開放式小區。小區內樓宇密集,道路狹窄。小區主路的南端就是網友所說的街心花園小廣場,記者觀察,該廣場的面積約200平方米左右,橫七豎八地停了20余輛車,把本來就不大的廣場堵了個滿滿當當。
街心小廣場成了“停車場”。
記者觀察,小廣場與樓宇間道路相連,廣場東側還建有一座歐式涼亭,并配有桌椅供居民小坐?!鞍蠢碚f,這個小廣場是居民休閑的地方,本來不允許停車,可現在竟然成了名副其實的停車場!”一位業主嘆息道。記者在現場看到,廣場周邊位置也車滿為患,歐式涼亭周圍更是被私家車包圍。“這些車停得亂七八糟,極不規范,里邊的車要出來,挪車都要費半天勁兒?!绷硪晃粯I主說起小區亂停車問題忍不住搖頭。
記者看到,小區樓宇之間的大部分道路僅2米寬,路面上停放著業主的面包車、三輪車和摩托車。小區主路也僅為兩車道,記者到現場時,主路上已停了多輛私家車。車輛進出都需找空檔錯車才能勉強通過。
附近業主透露,由于青銅峽小區緊鄰沿海游艇碼頭,周邊道路雖然規劃了停車位,但很多車位被旅游車輛占據,加之小區很多公共區域被圈占,小區內的小廣場就成為居民停車最后的“救命稻草”。一位小區業主表示,休閑小廣場亂停車問題是小區多年的“老毛病”,此前曾多次向有關部門反映,問題就是解決不了。
一些業主向記者反映,街心休閑小廣場成了“停車場”,與很多樓底公共區域被圈占不無關系。記者在小區內探訪時發現,很多本來是公共空間的樓底空地,都被業主用植被或鐵柵欄圍擋起來,形成許多獨立院落。在小區東北側,記者看到,兩座樓之間一大片空地被一家業主私自“開發”使用,里面種上了各種花卉,儼然成了“私家花園”。在小區中央主路旁的一座居民樓,一樓業主直接在陽臺處開了個門,門外“開發”出一個小院。還有部分一樓業主將窗下空地圈起來存放雜物,晾曬衣物。“這些樓建于上世紀90年代,很多座樓下的空地都陸續被一樓業主圈占,做什么的都有,這也無形中擠占了有限的停車空間。”一位業主說。記者觀察,與青銅峽小區相鄰的青銅峽路和龍羊峽路,兩條路上各有三個出口,這六個出口附近兩側有一半以上的空地被居民圈占。
“小區本來停車位就少,公共空間又被圈占了這么多,想停車就更難了。如果能夠把這些圈占的公共用地空出來,規劃成停車位,肯定能有效解決小區停車難問題?!币晃粯I主建議說。
鎮平路區域無路燈,誰負責?
7月8日,本報7版刊發市民王先生留言,反映市北區鎮平路至鎮平一路區域內未安裝路燈,居民和司機經過時提心吊膽,安全隱患很大。目前,周邊區域居民眾多,道路也已經通上公交車,夜間活動較為旺盛,對夜間照明的需求非常迫切。
鎮平路夜晚漆黑一片。
7月15日,本報10版刊發市北區就該留言的回復,稱暫無背街小巷路燈安裝計劃、資金安排,已對市民訴求進行登記,將積極爭取財政支持,待下一步背街小巷路燈安裝計劃下達后,優先考慮在此處道路增設部分照明設施,滿足居民車輛通行和夜間出行需要。
留言回復刊發后,仍有多位市民給本報輿論監督熱線打來電話,表示此前他們已就該問題投訴過多次,相關部門的回復大體都是一樣,可一直都沒有真正推進問題解決,希望相關部門能正視市民訴求,切實行動,盡快為該區域安裝路燈,改善照明條件。
鎮平路區域的夜間照明問題為何如此引人關注?8月22日夜間,記者進行了實地探訪。記者驅車沿四流南路、唐河路行駛,下穿膠濟鐵路后進入鎮平路,此時是20時許,道路上漆黑一片,視線極差。為了安全行車,記者只得將車輛近光燈調成遠光燈。
記者現場發現,道路雖然漆黑,但過往車輛卻不少,幾乎每隔一兩分鐘就有一輛通過。除了轎車、大客、大貨外,還有不少兩輪電動車。由于道路照明很差,這些車輛通過時速度明顯減慢,但由于周邊漆黑一片,依然讓人提心吊膽。
記者開車在周邊道路轉了轉,發現除了鎮平路外,附近的鎮平一路、瑞海北路、鎮平支路也沒有安裝路燈,粗略估算,這些道路的總長度約在4公里左右。其中,瑞海北路因緊臨環灣路,能夠從環灣路“借”點燈光,通行條件相對其他區域略好一些。
有路無燈的狀況給過往司機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尤其是公交車司機對此意見很大。鎮平一路東側有一處公交車停車場,366路、373路、375路公交車都在此始發。因為每到晚上附近道路漆黑一片,公交司機通過時都須格外小心。“路上沒個燈,視線不好,不但開起車來特別累,而且安全隱患很大?!币晃还凰緳C說道,“這些公交車從這里開通始發已經有好幾個月了,本以為附近很快就會安上路燈,沒想到竟然拖了這么久還沒結果!”
市民王先生經常開車通過鎮平路,因為沒有路燈,每當夜幕降臨后,他開車到此都須格外小心?!暗缆吠ㄐ袟l件真不錯,可視線太差了。尤其是兩邊會車時,都打著遠光燈,行人經過根本看不見,這時候要非常小心才行。”王先生告訴記者,因為有過兩次驚險的體驗,晚上八九點后出行,他都盡量避開鎮平路區域。
路燈缺位也給附近居民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在鎮平一路與鎮平路路口,記者遇到了正在匆匆趕路的市民吳先生,他家就住在附近,對周邊情況很熟悉,說起路燈問題可謂牢騷滿腹,“鎮平路附近居民日趨增多,晚上出來鍛煉的人也不少,可這段路黑咕隆咚的太不安全了,所以大家很少到這條路上來,多次反映過這個問題,但到現在也沒有實質性的進展。你說這路修得挺好,安個路燈咋就這么難?!”
背街小巷阻路樹,誰來管?
8月12日,本報7版刊發了市民劉女士的留言,反映李滄區三清宮路康泰源尚誠小區南門口的人行道太窄,人行道上的梧桐樹生長茂盛,因修剪不及時妨礙行人通行。此前下大雨,有一棵樹被風刮倒了,現在還橫在路上,妨礙市民通行。希望有關部門安排人員及時修剪、清理樹木。
就該問題,李滄區城市管理局曾給本報回復稱,此處不屬于園林公共養護范圍,為背街小巷,應該屬街道社區自管范圍。
泰源尚誠小區南門口的人行道樹木傾倒影響行人通行。
那么,10多天過去了,這棵倒地的梧桐樹如今怎么樣了?這些茂密擋道的大樹到底又該歸哪個社區管呢?8月24日,記者來到現場進行一番探訪。記者首先來到康泰源尚誠小區南門外,找到了這兩排阻礙居民通行的梧桐樹。粗略數了一下,這些梧桐樹大概有20多棵,位于一條沒有路名的非市政道路上。該道路長約150米,連接延壽宮路和康泰源尚誠小區南門,路邊還有一處青果生鮮配送中心,每天有很多私家車和運送生鮮蔬菜的廂式貨車從這條路上進出,居民為了安全主要在兩側人行道上通行。
記者注意到,道路兩側的人行道本身就比較窄,樹干有籃球粗細的梧桐樹就扎根在人行道上,行人只能繞著大樹走“S”形?,F在是梧桐樹生長最茂盛的時候,很多枝杈肆意伸展,市民不得不低頭“鞠躬”閃避。在靠近延壽宮路路口位置,一棵梧桐樹從中間折斷,枯萎的樹枝耷拉下來,將人行道擋住了大半。行人到此只能彎腰鉆過。
“這棵梧桐樹是20多天前下大雨的時候折斷的,倒在這里一直沒有人管?!笨堤┰瓷姓\小區居民王先生介紹,7年前小區一期交付時,這條路就是現在這樣,路上的梧桐樹看樣已經生長了很多年,但從沒有見過有人來定期修剪,刮大風的時候,時常會看到樹枝折斷掉落,還砸過路邊停靠的車輛。
“每年5月份,大風吹得梧桐毛絮滿天飛舞,就像‘毛毛雨’一樣,我們經過時都要捂著鼻子和嘴巴,瞇著眼睛,有些老人和孩子還會因此出現過敏性皮炎或者結膜炎?!蓖跸壬f。
按照李滄區城市管理局的回復,背街小巷的綠化應該由街道社區自管。王先生說,這條無名路應該屬于李村街道辦事處的轄區,但到底屬于哪個社區管理,一直都沒有明確的說法?!拔覀兎植磺宓降讘撃膫€部門管,只希望責任單位擔負起應盡的管理職責,定期對這兩排梧桐樹進行修剪,及時把倒地的樹木清理掉,讓人行道更暢通、更安全?!蓖跸壬f。
責任編輯:李婧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