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蜜小葉與她老公又吵架了。
起因竟然是因為一個遙控器。
小葉內心愁緒萬千:找這個老公,一開始以為他是老實,沒想到是木訥,什么事都自己悶著,跟他吵架像是一拳打在棉花上,無聲無息,簡直煩透了。
小葉和老公性格迥異,一個像嘰喳的麻雀,一個安靜得出奇。
一個小小的遙控器找不到了不要緊,找不到和伴侶順暢溝通的“鑰匙”,才真急人。
01.
不同的家庭,不同的規則
曾有一個關于夫妻雙方適配程度的心理測試,是從考量雙方原生家庭的角度切入的:
“自己的父親和對方的母親能否成為好夫妻?”
“自己的母親和對方的父親能否成為好夫妻?”
“自己的父親和對方的父親能否成為好兄弟?”
“自己的母親和對方的母親能否成為好姐妹?”
參與者需要通過對各自父母的了解,進行想象匹配并打分。
如果非常合適,記5分,如果這樣的組合可能會糟糕透頂,那就記成負5分。
根據匹配程度,在5到負5區間內任意打分。
最后把這四個值加起來,得出最終的數值。
分數越高,說明契合度越高;分數越低,則說明差異性越大。
打分過程中,有的人表示:“當我嘗試完成這個測試時,感覺到很不安,不想繼續下去。”
有的人驚呼:“我終于明白我跟TA的矛盾是怎么回事了!原來是我爸跟他媽吵起來了,真像!”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習得父母的生存模式、互動模式以及愛與被愛的價值觀,并深深地印刻到我們的人格與行為中。
一段婚姻,其實是兩個原生家庭的結合,許多問題往往是由原生家庭衍生而來的,只是呈現在了我們的伴侶關系中。
02.
強迫性重復
我們內心深處的需求,是如何發生的呢?
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里,松子一生都在為了愛情飛蛾撲火,她執著、倔強而又癡傻,努力討男人歡心,樂此不疲。
松子的一生,就在不自覺地、強迫性地重復著和那些不具備正常的愛的能力的男人建立親密關系的行為。
這種模式給她造成不幸,卻因為熟悉而讓她覺得安全——因為這種模式恰恰是在她的童年期形成的。
松子的妹妹天生體弱多病,長年臥病在床。
出于對小女兒的愧疚與憐憫,父親把所有的愛和關注都給了妹妹,面對大女兒松子的時候,他總是板著陰沉的臉。
松子偶然間做了的一個鬼臉,成功讓父親對她展露了笑顏。
這是她童年生活中,第一次感受到父親的愛與關注。
小小的松子記在心里,以為自己找到了可以獲得“愛”的鑰匙——“只要我做鬼臉,就能得到愛。”
后來,在愛情方面,松子不由自主地與父親這種類型的人發生或愛或恨的強烈互動關系。
她一次次將自己置身于和小時候一樣的“不被愛”的關系中。
又一次次笨拙地用逗笑別人的鬼臉,極力取悅她遇到的每一個像父親一樣無法讓她感受到被愛的男人。
松子一次次讓自己身處痛苦的關系,是潛意識中希望獲得“修改童年”的機會。
她希望得到和父親曾給她的不一樣的回應,從而療愈過去所受的心理創傷,滿足小時候對自己特別重要卻未能得償的心理需求。
《親密關系》一書中指出,孩童的兩大主要需求是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兒時的絕大多數行為,也都以此為出發點。
年幼時,松子把她所有的注意力、所有對愛的需要寄托在無心關注她的父親身上。
多年后,內心荒蕪的松子,如同粘貼復制一般,迫切把對父親的期望轉移到其他男人身上。
殘酷的是,就像昨天射出的子彈不可能打中今天的人;今天的人也不可能去滿足我們昨天的缺失。
原來小葉的嘰嘰喳喳,甚至喜歡找茬吵架,是因為小時候家里比較寵弟弟,為了讓爸爸媽媽注意到她,年幼的小葉總是通過大喊大叫、生氣、摔東西等方式來吸引大人的注意。
而小葉的丈夫沉默寡言,是因為他小時候,在一次家庭聚會上,被地上的蟲子嚇到,卻被大人誤會是無端大呼小叫,被訓了一頓,大冬天被罰站到門外。
類似這樣不被照顧者看見,卻遭受嚴厲懲罰的事情,在他的童年經常發生,所以長大之后,大小事情,他也寧愿自己扛著,不表達,不辯解。
他們性格迥異,卻又彼此吸引。
因為對方帶給他們的感受,正是他們小時候與照顧者的關系中所熟悉的。跟對方相處,就像童年親子關系模式的不斷復現。
最終,雙方都要承受期望落空帶來的壓力、失望、憤恨......
03.
擺脫“強迫性重復”的魔咒
潛意識的行為,或許曾在人生中某一階段幫助,甚至保護了我們。
比如,松子就是靠著相信她只要足夠努力就一定能贏得父親的關注,才回避掉兒童難以消化的不被愛的痛苦,生存下來。
比如,小葉就是靠著相信她只要足夠吵鬧、足夠“作”就能吸引父母的注意,才生存下來。
而小葉的丈夫則相信,只有他隱藏起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想法,不去與人爭辯,才能天下太平。
最終,松子是努力了一生,也被嫌棄了一生。小葉和丈夫呢?也都沒意識到,他們面對的已不是童年的父母,而是全新的人際關系,與人互動的方式也該換換了。
我們每個人也都或多或少帶著來自童年的某些不符合現實的信念,和錯誤信念關聯的行為模式。
當生活環境改變時,過去的保護性行為在新的環境里,反而變成了獲得幸福的阻礙。
該如何化解與調整?我們看看《奇葩說》辯手傅首爾的啟發性做法。
前不久,傅首爾與丈夫老劉參加了綜藝《婚前21天》。
在節目里,傅首爾與辯論時“一言不合就開懟,一懟就沒完沒了”的形象不同,我們看到了她堅硬背后柔軟的一面。
面對被自己不斷吐槽的“咸魚”老劉,傅首爾說:“這就是我的頂配婚姻,我不可能再跟另外一個人,擁有更好的婚姻了。”
傅首爾還在微博發長文感謝丈夫多年的陪伴,調侃兩人老夫老妻早已是刎頸之交、患難與共的一生朋友。
“世界曾經薄待我,還好將你賜予我”這是強勢慣了的傅首爾說的為數不多的情話。
傅首爾喜歡吵架,言辭鋒利,一針見血。
這樣的性格養成,得從她幼年說起。
傅首爾出生后不久,爸媽就離婚了,她跟著媽媽過著貧困、悲涼、凄苦的生活。
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傅首爾,內心非常敏感、脆弱、自卑,警惕又充滿“攻擊性”是她的保護殼。
傅首爾25歲之前,跟學霸談過戀愛,跟才子談過戀愛,跟搖滾青年談過戀愛,但最后都沒辦法相處。
童年的不幸讓她不敢相信任何人,每每在與伴侶相處時,都“自動化”地出現和小時候類似的行為反應。
她曾一度覺得“自己不大可能會結婚”。后來,傅首爾通過相親認識了老劉。
老劉與傅首爾的性格相反,他沉默寡言,生性散淡,無欲無求,頗有些“咸魚”氣質。
老劉跟傅首爾交往一段時間后,也發現了她的暴脾氣。
但老劉沒有選擇離開,在了解首爾的童年經歷后,他對傅首爾說了一句:“從今以后,我不會再讓你受委屈。”
老劉真的做到了,哪怕傅首爾再尖酸、再刻薄、再小性子、再“作”,他也包容她的一百零八種壞脾氣。
傅首爾也慢慢意識到老劉生性散漫的外表下,是善良溫暖的內心。
昔日的針鋒相對、咄咄逼人,不過是不斷喚起兒時的自我防御機制,這種人際互動模式一度阻礙她通向幸福之路。
如今,需要做的是在大腦中按下“強迫性重復”的暫停鍵,嘗試新的關系模式。
當我們看到自己在用什么樣的方式,使自己不斷地陷入同樣的傷害時,便可以去思考,自己還能夠用哪些與之前不同的,或者更合適的方式,去面對今天的事。
而一旦循環被打破,也就意味著,我們可以不再重復之前的不幸。
04.
你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我們在原生家庭里成長,有喜樂,也有悲歡......
那些沒有療愈的創傷,如果我們沒有發現和糾正,就會一直復制給我們的下一代。
如今我們也為人父母,此時的我們就是子女的原生家庭!
我們該如何讓孩子避免開啟不幸行為的強迫性重復呢?
第一,給孩子樹立積極正面的榜樣
如同前面提到的,孩童的兩大主要需求是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
孩子會天生無條件的模仿父母,通過和父母做相同的事,讓孩子可以感覺“我們是一起的”,這就是歸屬感的需求。
家長給孩子做好正面的榜樣,孩子自然可以習得可以讓自己一生幸福的心理品質。
第二,父母通過正面的回應,來滿足孩子連接父母的需求。
比如稱贊孩子“像爸爸”或者“像媽媽”的哪些優點,給予孩子正面的回應和強化,孩子也就會朝著積極暗示的方向與爸媽連接,心中對歸屬感的渴望也會得到滿足。
第三,尊重我們的另一半,并允許孩子和對方連接。
無論孩子像爸爸或者像媽媽,父母都需要全然接納并為此而高興。
當孩子連接的渴望被看見、被允許了,就不會那么強烈地在暗地里連接那些被否認的缺點。
也不要因為另一半的行為,否定他們是孩子父母的身份,因為事實不會因為隱瞞而改變,否認或隱瞞只會令孩子在潛意識里接收到他自身被否定的感覺。
愿天下的夫妻能夠和和美美,同時也能夠給孩子營造幸福美滿的家!(作者 | 碎碎 來源 | 尹建莉父母學堂)
你認同作者的觀點嗎?你覺得自己的性格是像父親還是更像母親?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更多內容請關注“觀海·傾訴”頻道。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