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說到擇偶觀我算是發現了,甭管是喜歡什么類型的男孩,酷的拽的奶的,大部分女生都想找一個「摯友型戀人」。
可以跟他談情說愛,也可以互訴心事和煩惱。
可以跟他親親抱抱,也可以有共同的興趣和愛好。
兩個人之間不存在小秘密,也就是那句很流行的“希望他即是朋友,又是戀人”。
因為愛情不僅僅是兩個人之間的吸引,互相理解、支持和相處時的溫暖感覺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這種想法倒是蠻好的,只是恕我直言,本身找到一個互相欣賞喜歡、雙向奔赴的愛人就已經很不容易了。
期望對方還可以是能夠交心的好朋友,只能說是需要碰運氣。
02.
許多女生認為男朋友不止是男朋友,也要是情緒垃圾桶以及人生建議專家,同樣也希望能了解聆聽對方的心事和秘密。
而男生們似乎總把女朋友跟好朋友分得很開,跟對象聊的話題和跟哥們兒聊的鮮有重合。
本身大多男性就沒有太多表達需求,有些事兒更愿意悶在心里自己消化,而不是說出來,真的遇到什么問題也更愿意跟同性交流,去尋求哥們兒的看法和意見。
這也挺正常,跟男性朋友聊天,他就抱怨過女朋友總覺得他有啥事兒都不跟她聊,好像根本不被重視。
他也試圖跟女朋友聊過一些比較深的話題和工作中碰到的不順心,但女朋友給到的反饋不是無效的,就是敷衍的,甚至會搞得他心情更糟。
出于好奇我問他,談過這么多女朋友,你就沒遇到過一個交往起來像朋友那樣舒適自如,可以跟她聊煩惱和心事的愛人嗎?
他說前任就是這樣的。
前女友比他大幾歲,溫柔有耐心,很會照顧他的感受。
跟她聊完不開心的事兒,就算問題在當下沒有被解決,情緒也會得到緩解。
她尊重他的選擇,不會因為關系親密就時常向他施加情緒壓力,讓他感覺被平等地尊重著。
每個人傳遞的氣場是不同的,所以每段戀情的相處模式也是有所差異的。
在他看來,有些話跟女朋友說了還不如不說,但不說也不代表沒有信任感,或是不愛的表現。
03.
戀人即是朋友,或許并非適合每一個人。
就拿我來說吧,不談戀愛純當朋友的話,很 nice 很好說話,一進入到親密關系就會變得不那么討喜了。
每個人的性格里都會有擰巴的部分,我的那一部分是,喜歡和在乎會讓我變得小心眼,變得不夠理智,變得更加情緒化。
比較理想化的狀態或許是《我可能不會愛你》里講的故事。
李大仁和程又青是多年好友,確定了自己的心意后變成了戀人。
但無論是怎樣心意相通的密友、親密無間的愛人,依然會在產生摩擦和矛盾。
還好他們有自己的解決方式,某次吵架后兩人冷戰,第二天程又青給李大仁打了一個電話,講到:“好朋友,我跟他吵架了”。
當然,跟她通電話的“好朋友”,和跟她吵架的“他”都是一個人。
他們同是愛人也是摯友,當愛人關系出現矛盾時,他們會從這段關系中跳出來,切換到可以互訴心事的”好朋友模式“,理性討論兩個人遇到的問題,而不是一味地冷戰和慪氣,讓時間或者對方去解決問題。
通過身份的轉換他們打開了內心,聊了彼此真實的想法,最后達成了和解。
04.
而實際上,雖然大家都在說希望能把戀人當朋友一樣相處,其實很多人根本沒法融合這兩個角色。
平心而論,誰能在跟男朋友大吵一架之后,還會心平氣和地去站在他哥們兒的角度上,主動去想怎么解決眼前的問題,反正我不行。
況且,我有的小秘密是只想跟小姐妹說,遇到問題朋友也能給予戀人不能給的建議。
他有心里話只能跟哥們兒聊我也不會有意見,對伴侶百分之百敞開心扉,沒那么簡單。
當然啦,我們之間也有共同愛好和話題。
可以一塊兒打游戲,一起追選秀欣賞帥哥美女。
他也能陪我逛街,幫我挑衣服給我參考意見。
每周找機會聊點深刻走心的話題,對我來說就可以了。
如果你能碰見一個人,既是親密的戀人,又是可以進行深入交談的知心朋友,十分難得且幸運。
大多數時候,兩個人有共同愛好,能夠互相陪伴,存在愛和默契,就足以值得慶幸。(作者 | 星美 來源 | 胡辛束)
你認同作者的觀點嗎?你和TA是“摯友型戀人”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更多內容請關注“觀?!A訴”頻道。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