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1年3月23日2版

伊春路社區黨委以黨建為“動力主軸”,打造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新生態
滿頭銀發,卻有蓬勃之力
“剛提到的樓上噪音問題,去年調解過一次,怎么又犯了,一會得入戶了解下。”3月16日上午九點半,市北區敦化路街道伊春路社區居委會特色黨員活動室里,輪值的第四網格黨總支書記薛玉瓚和第四網格和諧黨支部書記劉瑞葉正在“研究”如何解決老百姓的“吐槽”。
伊春路社區毗鄰撫順路蔬菜批發市場,面積僅0.61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承載著常住居民4800戶、1.4萬余人。其中,流動人口2000戶;殘疾人、困難戶400余人;60歲以上老人3000余人,占街道人口的21%。背負著人口多、弱勢群體多、流動人口多、市場多、業戶多、安全隱患多、群眾訴求多、物業管理小區少的“N多1少”的沉重家底,這個社區卻能脫穎而出,成為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社區,這和社區黨委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秘訣分不開。
“伊春路社區的樓院多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老樓院,住在這里的都是‘老青島’。我們黨委共有黨員699名,骨干黨員平均年齡70歲。”“80后”伊春路社區黨委書記丁泉對這幫得力助手很是稱贊,直言“好帶”。“手機微信、小程序用得很溜,光去年一年,我們通過‘黨群e家’小程序解決的群眾難題就達316個,處置率100%;通過手機微信群處理的小事更是不勝枚舉。”
伊春路社區黨委黨員代表合影。
伊春路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僅有6名,日常工作事務已經讓他們應接不暇,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發揮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成為基層治理的關鍵。丁泉告訴記者,為了推進基層治理創新,社區將原來議事的“三事制”優化升級為“五事制”,探索建立了“黨員群眾提事、網格民主議事、支部民主定事、聯動民主干事、街道民主評事”的民主協商“五事制”,取得了“急事不出家門、緩事不出樓院、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的實效,走出了一條以黨建引領社會治理的新路子。
“因為上下樓梯不方便,以前我很少出門。現在有了電梯,隨時都能下樓走走了。”天氣晴好,家住伊春路25號的李大爺在小廣場上曬太陽,樂呵呵地說道。
基層工作好不好,要看群眾笑不笑。伊春路社區25號是市北區第一個加裝電梯的老樓。去年,老樓加裝電梯需要100%的居民同意,這無疑是伊春路社區黨委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一次生動詮釋。
伊春路25號樓高8層,常住居民32戶,其中60歲以上老人18戶,殘疾人3戶。第四網格黨員中心戶在了解樓內居民加裝電梯的需求后,第一時間聯系樓內3名黨員骨干和熱心居民,組建加裝電梯自治管理小組,通過多次走訪、電話問詢等方式收集意見建議10余條,第一輪動員后,便有30戶居民同意加裝電梯。
“需要居民全部同意,這是推進工作的最大‘攔路虎’。”薛玉瓚告訴記者,當時2戶居民不同意主要是因為他們的房子一個閑置、一個常年出租,“這是人之常情,能夠理解。作為調解者,我們要說服別人,首先得說服自己。”薛玉瓚以學區房加裝電梯后轉手、出租可以升值等為由說服對方,并發動支部黨員、老鄰居“敲邊鼓”講感情,最終全樓居民達成一致。
加裝電梯算是社區的“大事”,但對于社區黨委來說,擺在面前的更多的是諸如下水道堵塞、垃圾亂堆放、樓道燈不亮、鄰里糾紛矛盾等這樣的“小事”。“基層治理無小事。基層工作千頭萬緒,每件小事都是群眾關心的事,只有把每件小事當作大事來抓,才能做好基層治理。”丁泉說,“基層治理具有繁瑣性、突發性,正是這群老黨員的耐心和奉獻,才成就了居民的幸福生活。”
為了解決老樓水管堵塞問題,77歲的第一網格黨總支書記單坤珍多次跑腿,多方比價尋找施工單位,只為給老百姓省錢;75歲的第四網格黨總支書記楊效森曾多次吃飯吃到一半就趕往現場,解決樓院古力井冒溢、打架糾紛等問題; 65歲的伊春路8號樓長高美秀在抗疫巡邏時受傷,老伴冉德青二話沒說替崗……
在伊春路社區黨委,骨干黨員平均年齡70歲,卻依然沖在最前面。“不忘初心”——當問及“為何滿頭銀發,還能如此拼命”,單坤珍只回應了這一句話,簡單卻分量十足。
城市基層治理永遠“在路上”。記者了解到,以社區黨委開展的“學黨史踐初心,凝聚奮進力量”主題教育活動為契機,今年,伊春路社區黨委還將新建八個網格黨群服務站,聯合“黨群e家”線上平臺,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為民服務陣地;針對轄區老年人和殘疾人多的現狀,誠邀“紅色合伙人”和社會組織成立志愿者服務隊,為老年人和殘疾人提供居家和康復服務。
黨組織檔案
伊春路社區共有8個網格黨組織,分設17個黨支部,黨員699名,骨干黨員平均年齡70歲,獲評“山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該社區曾被評為“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社區”。(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余瑞新 文/圖)
責任編輯:劉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