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1年3月29日1版

做大做強會展業,助力高質量發展
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會展業是現代城市經濟的“助推器”,已成為衡量一個城市開放度、城市活力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之一。
去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青島會展的發展之勢提出了“考題”。是踟躕不前,還是化危為機,青島沒有消極坐等。第一時間出臺扶持政策,超強力度推出線上會展,最快速度重啟線下會展……在全國會展業界率先打響了信心恢復的“第一槍”。特別是自去年6月份恢復線下會展以來,7個月時間就舉辦較大規模的展覽、會議、節慶活動330項,在國內城市名列第六,走出了疫情防控下會展發展的“青島模式”。
有風有雨是常態,風雨兼程是狀態。先后獲評中國最具競爭力會展城市、中國十佳會展名城、中國會展品牌城市、中國最具影響力會展目的地等榮譽稱號的青島,如何在“辦好一次會,搞活一座城”的精神指引下,把會展作為一篇“大文章”來書寫?在“十四五”開局之年,緊扣高質量發展,按照“項目落地年”要求,青島會展需要重裝上陣、再立潮頭,再展新顏。
要聚焦國際化,服務國家戰略提能級。中央相繼賦予青島上合示范區、山東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建設等國之重任,在繼續舉辦上合組織國際投資貿易博覽會,對話山東—中日、中德地方產業合作主題研討會等相關活動基礎上,青島會展應該強化與“國際客廳”的聯動,通過探索創辦上海合作組織地方領導人會晤、上合·絲路國際經濟文化藝術節等新活動,努力形成“1個國家戰略+1個品牌會展” “1個國際客廳+1個品牌會展”的新格局。同時,還要緊抓RCEP、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機遇,在RCEP經貿合作高層論壇,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等會展活動上下功夫。通過搭建更多國家級、國際性、綜合型、大規模的展會交易平臺,服務更加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提升城市能級,拓展戰略空間,實現會展業的新發展和新提升。
要聚焦平臺化,圍繞產展融合要動能。會展經濟中有個1∶9的概念,意思是說展會收益比例為1,而帶動其他產業利潤的比例是9。這種帶動溢出效應,一方面體現在其對交通、旅游、餐飲、住宿等相關產業的帶動收入上,屬于“產業鏈經濟”,另一方面,其更大的帶動效應體現在對其他產業發展的重大推動上,屬于“功能經濟”。經過多年培育,目前青島已涌現出一批與13條產業鏈關聯密切、具有本土特色和前沿引領意義的重要會展活動,這些活動也應是青島下一步重點打造和發展的重要平臺。如圍繞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打造,辦好世界工業互聯網產業大會;圍繞現代海洋產業發展,辦好中國國際漁業博覽會;圍繞現代金融產業發展,辦好青島·全球創投風投大會;圍繞精品旅游產業發展,辦好青島國際啤酒節、青島國際帆船周等。通過產展融合,以展促產,才能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爭取更多“雙招雙引”成果。
要聚焦品牌化,釋放頂級會展美譽度。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正如奧運會、APEC會議之于北京,世博會、進博會之于上海,廣交會之于廣州,會展業對于重新動員城市資源,促進城市轉型升級,都會產生巨大作用。青島也應積極推動會展品牌化,通過引進高端、新興會展品牌項目,培育提升本土會展品牌,發揮頂級會展活動對提升城市美譽度、擴大開放和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如繼續辦好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健康論壇大會,持續提升活動品質,努力將其打造成機制化在青舉辦、國家領導人定期出席、代表青島形象的領軍會展品牌。
當然,瞄準東北亞會展名城,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區域性會展中心城市,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持續發力、久久為功。不僅要突破空間障礙、沖出機制窠臼、解答運營難題,更需要一個優質高效的營商環境,來吸引全球各類高端要素資源扎堆青島。對于這片闊大的藍海,相信青島有更多的期待,也將有更大的作為。(青島日報評論員)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