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4月1日
地點:日喀則市桑珠孜區(qū)(海拔3860米)
天氣:17℃/-3℃ 晴間多云
春耕節(jié)過后,日喀則廣袤的田野上又恢復了寧靜。最近幾天,在下鄉(xiāng)途中陸續(xù)發(fā)現不少田間地頭上又出現了拖拉機和耕牛的場景。由于海拔不同和氣候的原因,日喀則的春耕要從3月底持續(xù)到5月份,越是海拔高的地方,春耕開始得越晚。
在桑珠孜區(qū)甲措雄鄉(xiāng)桑阿林村的田野中,今年36歲的仁慶趕著自家的耕牛,用傳統的“二牛抬杠”的方式開始了春耕。仁慶家里有30畝地、七八頭牛,主要以種植青稞為主,畝產300多公斤。除了青稞,他還會種一些小麥。按照傳統的飲食習慣,仁慶家的青稞收獲后主要用來做糌粑、釀青稞酒,而小麥除了磨面粉外,還用來喂牛。

桑珠孜甲措雄鄉(xiāng)村民用傳統方式開始春耕。
桑珠孜區(qū)主要以農耕區(qū)為主,種植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青稞。青稞在青藏高原有3500年的栽培歷史,日喀則更是素有“世界青稞之鄉(xiāng)”的美譽。
據了解,日喀則市耕地面積為207萬畝,占西藏耕地總面積的30%。2020年日喀則青稞產量達40.02萬噸,占西藏青稞總產量的48.1%。其實日喀則的土壤跟低海拔地區(qū)相比并不算肥沃,也只有青稞這種耐寒性強、生長期短、高產早熟、適應性廣的農作物才能在這片雪域高原生長。但也正是由于雪域高原的土壤富含礦物質,讓青稞具有特別的營養(yǎng)特性。
說到青稞,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他是西藏百萬翻身農奴的后代,被稱為“青稞界的袁隆平”和“青稞之父”。他就是尼瑪扎西,西藏第一個農學博士、西藏農科院院長、國家青稞育種創(chuàng)新團隊首席專家。

尼瑪扎西在試驗田內觀察青稞長勢。圖片來源:西藏農科院
在查閱尼瑪扎西資料的時候,我突然發(fā)現他竟然還是我的大學校友,更有緣分的是,比我高一級的同一個學院的藏族學長扎西羅布,大學畢業(yè)后就一直跟著尼瑪扎西院長做研究。尼瑪扎西帶領科研團隊破解青稞的“基因密碼”,一次又一次打破青稞高產的紀錄,讓曾經在農業(yè)領域落后的中國西藏進入國際視野。作為西藏農作物育種的首席科學家,尼瑪扎西帶領團隊先后選育出了20多個青稞新品種(系),其中“藏青2000”品種平均畝產達350公斤,為西藏年糧食總產量突破100萬噸做出了重要貢獻,惠及上百萬農牧民。他有一個愿望是“要把冬青稞種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然而不幸的是,2020年9月5日,在做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的途中,55歲的尼瑪扎西在阿里地區(qū)突遇車禍,猝然離世?!案拾咨较罗r科院,瓜果梨桃樣樣有。越冬青稞是方向,造福西藏立新功?!边@首尼瑪扎西常念到的詩是他畢生的心愿。

年輕時的尼瑪扎西。圖片來源:西藏農科院
青島援藏組與尼瑪扎西院長也是因為青稞而結緣。2020年6月,因為青島援藏組提出要立足青稞之鄉(xiāng)品牌、挖掘青稞文化,準備在桑珠孜區(qū)為日喀則市援建一座青稞博物館,特意將尼瑪扎西院長邀請到了日喀則進行座談。聽到青島援藏組介紹的情況以后,尼瑪扎西當即說:“我研究了一輩子青稞,挖掘青稞文化、建設一個青稞博物館,是我多年來的一個夙愿。感謝青島援藏,青島援藏組很有眼光,和桑珠孜區(qū)一起為西藏青稞做了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回憶起當時見面時的情景,青島援藏組領隊劉存東還清晰地記得,當時尼瑪扎西院長眼睛都濕潤了,握手時尼瑪扎西的手都是顫抖的。
尼瑪扎西院長對青稞博物館的建設投入了很大的心血,在接下來領隊主持的青稞博物館專家論證會上,尼瑪扎西院長第一個發(fā)言,一邊在本子上寫著一邊慷慨激昂地說,日喀則是青稞之鄉(xiāng),可以把桑珠孜區(qū)的青稞文化申報國家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針對青稞博物館的建設,不管是從定位、展區(qū)、展品、時間的緊迫性上,尼瑪扎西都提出了大量建設性意見。在每一位專家從不同角度進行發(fā)言之后,尼瑪扎西院長又拽了拽領隊的衣服,問:“我可不可以再發(fā)一次言?!痹诘诙伟l(fā)言中,尼瑪扎西建議桑珠孜區(qū)一定要抓住機會,迅速、果斷、趕緊建設青稞博物館。青島援藏組和桑珠孜區(qū)文旅局就是按照尼瑪扎西在會議上提出的大體框架來設計青稞博物館,尼瑪扎西對于青稞的熱愛和眷戀,推動著青島援藏組更快更好地推動青稞博物館的建設和對青稞文化的挖掘。帶著對尼瑪扎西院長的敬意和對青稞文化的情結,目前,青島援藏組投資1400萬元在青稞小鎮(zhèn)重點打造的青稞文化推廣中心項目(青稞博物館)主體已經完工,現在已經進入內部裝修階段,在短短幾個月之后的今年夏天就可以開館迎客。作為青稞新產品和科技成果轉化的發(fā)布平臺,青稞博物館將承擔起傳播青稞文化、傳承文明和播撒青稞知識的重任,以青稞之源、青稞之鄉(xiāng)、青稞之脈、青稞之夢和青稞之緣五大部分全面展示青稞的起源、傳播、發(fā)展和未來,詮釋源遠流長的農耕文明和青稞文化。其中,尼瑪扎西對于青稞的情結也是博物館陳設的一個重要板塊。桑珠孜大地上矗立起的這座青稞博物館,蘊含著尼瑪扎西院長對青稞產業(yè)的情結,這種情結,將在西藏雪域高原上延續(xù),讓更多的人了解青稞,熱愛青稞,傳播青稞文化。
在建設青稞博物館的同時,青島援藏組提出要振興青稞產業(yè)。針對青稞高附加值產品研發(fā)、青稞產品品牌打造、青稞文化的挖掘等方面的問題,通過深入調研,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實施品牌共建和市場共建,打造青稞全產業(yè)鏈基地。

桑珠孜區(qū)德琴陽光莊園青稞啤酒生產線。
在產業(yè)方面,通過對青稞產業(yè)鏈條進行全面梳理,著力扶持壯大青稞產業(yè),在小鎮(zhèn)規(guī)劃了一期約450畝土地,建設以技術研發(fā)、市場拓展、文化體驗為帶動,集青稞種植、加工、研發(fā)、展示、銷售、文化體驗為一體的青稞全產業(yè)鏈基地。
在研發(fā)方面,通過品牌共建創(chuàng)建青稞產業(yè)化研發(fā)實驗室,依托德琴莊園公司與青島蔚藍生物公司在日喀則、青島兩地聯合聯創(chuàng),推動青稞產品研發(fā)升級。目前正在與一些世界500強企業(yè)對接,為把青稞產業(yè)邁向世界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德琴公司聯手正大集團、青島丹香食品等公司共同合作研發(fā)的青稞魔芋蒸餃等多款產品已上市。在援藏組的幫助下,德琴公司還完成了青稞精釀啤酒生產線的安裝調試并投料生產,加快了青稞啤酒進入市場的速度。

桑珠孜區(qū)德琴陽光莊園生產的青稞精釀啤酒。

桑珠孜區(qū)青稞小鎮(zhèn)上的德琴陽光莊園青稞產業(yè)園。
在市場拓展方面,為了讓日喀則的特色產品翻山越嶺走出去,青島援藏組還與青島郵政開創(chuàng)了“1+3+N”的運營模式,1就是高原特色青稞產品體驗館,3就是就是線上、線下和微社區(qū)的銷售渠道,N就是N個門店。目前已經有青島云霄路等三個體驗館開館,正在進一步推廣,在青島每個區(qū)市建設1-2個體驗館,打通青稞產品到內地市民家中的最后一公里。
青稞產業(yè)的振興是所有西藏人的夢想,也是所有青島援藏人的夢想。相信會有更多的政府部門、企業(yè)、熱心人士參與到青稞產業(yè)的振興事業(yè)中未來,我們依靠科技,依靠市場,一定會共同實現青稞產業(yè)的振興夢。(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王建亮)
責任編輯:郝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