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2021年4月6日第4版
老舊居民區垃圾成堆,多年無人管;城中村形成的“垃圾場”越積越多——
這些衛生管理“盲區”亟待“掃一掃”
■興國路16號附近的一處老舊廠房院墻倒塌,院內多處破損的磚坯平房、銹蝕嚴重的鐵皮房一覽無余。
■香港東路嘉泰小區與王家麥島村之間的空地堆滿了垃圾。
今年正值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創建及國家衛生城市迎檢復審之年,市容環境是創城迎審工作的重要方面。4月1日,青島市分別召開會議動員部署爭創全國文明典范城市、迎接國家衛生城市復審工作,重點開展環境衛生整治提升行動,確保爭創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工作取得實效,確保圓滿通過國家衛生城市復審,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近日,本報記者實地探訪了部分臟亂差區域發現,一些老舊小區和城中村處于管理的“盲區”,亟待有關部門前去“掃一掃”“治一治”,否則將成為市容市貌的減分項。
廣大市民如發現身邊有影響市容環境的衛生死角,可以繼續登錄觀海新聞客戶端“直通12345”或發郵件至qdrbyljdb@163.com反映,本報將選擇刊發,并轉交相關部門整改。
●探訪一:
衛生死角存在多年
居民期盼徹底治理
近日,市民王先生撥打本報輿論監督熱線反映,興國路16號附近一處臟亂差死角存在多年,他多次打電話向有關部門投訴舉報,但這些部門一拖再拖,始終沒能將其清除。
路邊臟亂差“死角”
記者來到興國路16號,在同盛苑公交車站旁找到了王先生所說的衛生死角。臨街30多米的斷壁殘垣上爬滿了雜草,雜草下面掩蓋著大量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記者發現,這是附近一家水管廠的后院,因為后院院墻倒塌,院內多處破損的磚坯平房、銹蝕嚴重的鐵皮房一覽無余。
破爛的鐵皮廠房
記者采訪時,附近一名居民拎著幾根干枯的樹枝走來,順手丟棄在路邊的荒草叢中。他告訴記者,這是一處沒人管的“垃圾堆”,經常看到有老鼠出沒,夏天不僅散發異味,而且還滋生蚊蠅。
草叢下的建筑垃圾
“大概是8年前,有一次下大雨,水管廠30多米長的院墻坍塌了,此后院墻一直沒有壘起來。”住在附近的王先生說,“這處后院最初只是有些雜亂,但因沒人管理,院內開始雜草叢生,臟亂的環境導致‘破窗效應’,不斷有人往這里丟棄垃圾。”
王先生發現問題后,向社區居委會和街道辦事處投訴舉報。“工作人員到現場后只是清理生活垃圾,既沒有解決重建圍墻的問題,也沒有措施阻止市民繼續丟棄垃圾。清理后不久,后院又會變成‘垃圾場’。”王先生說,“興國路連接重慶南路和永平路,是李滄區一條車流量比較大的道路,街邊不應該存在這樣的臟亂差現象。我反映過多次,問題始終無法根治,我感覺有關部門對這些問題有些司空見慣了,態度越來越不積極。”
“因為長時間管理缺位,現在問題已經升級了。這處后院不僅影響市容市貌,而且存在消防安全隱患。”王先生指著草叢中的幾根黑色線纜介紹,“圍墻坍塌后,原本應該入地的線纜露在地面上。草叢里老鼠和流浪貓較多,很可能會咬壞線纜,造成短路起火。這里到處是干草,一旦被點燃,后果不堪設想。”
草叢中能看到黑色的電線
記者隨后來到這家水管廠詢問,值班的工作人員表示,水管廠已經停工,目前被水務集團當作倉庫使用,后院的平房和鐵皮房長期空置。
記者又聯系了附近的興華路社區,工作人員表示,街道辦事處正在協調相關單位維修墻體,關于居民反映的衛生問題,會責成相關單位及時清理,但什么時候能徹底清理,他們無法答復。
●探訪二:
空地變成“垃圾場”
氣味難聞愁煞居民
“這塊空地已經成了垃圾場,現在垃圾越來越多,環境越來越差,我們都不敢開窗透氣。”近日,家住香港東路嘉泰小區的張女士向本報輿論監督熱線反映,嘉泰小區與王家麥島村之間的空地多年遍布垃圾,成了美麗街區背后的衛生死角,影響了周邊市民的生活質量。
近日,記者穿過王家麥島村西側一條胡同,來到張女士所說的“垃圾場”。
在空地西側一處垃圾堆上,一塊手寫“禁止扔垃圾,違者罰款2千元”的標識牌格外顯眼,而在該地塊南側居民樓墻上同樣寫有“衛生區禁止倒垃圾請自覺遵守”的警示語。然而,在警示牌附近,成袋的建筑垃圾堆放了十幾米,磚塊、水泥塊散落一地,各類家裝垃圾也隨處可見。建筑垃圾東側則堆放了一片生活垃圾,塑料紙、破衣物、廢紙箱等胡亂地堆在一起,現場散發著不小的異味。
該空地位于香港東路嘉泰小區和王家麥島村中間的一塊狹長地帶,東西長近百米,南北寬約30米,不管是途經香港東路的市民,還是王家麥島村的居民都很難看到這處“垃圾場”。由于此地位置隱蔽,近年來,這里垃圾的種類和數量越來越多。“這些垃圾就在我們樓前,垃圾桶里面能有的垃圾在這里幾乎都有,尤其夏天的時候,異味特別大,蚊蟲特別多。”張女士說。
此處“垃圾場”讓嘉泰小區南排居民樓居民多年遭殃,同樣也令王家麥島村民頭疼。“這里原來是一塊很干凈的空地,行人走路都沒有問題,完全不像現在一樣垃圾滿地。”王家麥島一位村民說。同時,這位村民也透露,周邊村民也在這里隨手丟棄垃圾,時間一長,加之清理不及時,就成了現在的情況。記者發現,空地的一部分被附近村民用鐵絲網圍圈起來,堆放了廢棄的木頭、塑料制品、漁船,以及多輛僵尸車,車、船表面銹蝕嚴重,地上長滿枯草。
“這個地方被村民圈起來,成了村民的‘自留地’。堆積的多是木頭、塑料等易燃品,存在安全隱患。”張女士說。
記者從百度全景地圖看到,2016年前后,這塊空地就有附近村民放置的雜物,但路面相對干凈,少有建筑垃圾、生活垃圾,也沒有圈占的情況。經過5年,這里就變成了“垃圾場”。“嘉泰小區共有4棟樓,分為南北兩排,北側兩棟居民樓緊鄰香港東路,南側兩棟則緊鄰“垃圾場”。小區北面是干干凈凈的香港東路,一樓之隔,樓下就是一處“垃圾場”,這樣的對比反差太大了。希望相關部門能徹底清理這處衛生死角,這對兩側的居民都有益。”另一位嘉泰小區居民說。
記者點評
于細微處見功夫
市容環境關系廣大群眾切身利益,關系城市品質提升,關系發展環境質量和水平,關系城市核心競爭力。隨著城市綜合治理的推進,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生活環境讓百姓越來越舒心,然而,陽光背面還有陰影,走進老舊小區,深入城中村,著眼局部細處,臟亂差的管理“盲區”時常可見。
何謂“盲區”和“死角”?就是一些不容易被發現或容易被人忽略的角落、區域。這些“盲區”和“死角”具有“更隱蔽”和“易復發”特性,在整治上顯得更為困難。究其根本原因,是人、財、物等保障滯后,主管部門的工作重心向人人可見的“面子”傾斜,忽視了“里子”,從而形成了“盲區”,產生了“死角”。對于已經存在多年的“盲區”和“死角”,有了“管不過來,也都不愿管”的思維。
然而,一座城市就像一個家,主管部門要像“收拾家”一樣,不但要收拾客廳走廊,還要認真仔細地清掃“犄角旮旯”。管理城市倡導“繡花功夫”就是要精益求精、嚴謹細致,于細微處見功夫,切不可偏一針、跑一線。
今年正值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創建及國家衛生城市迎檢復審之年,如何在市容環境綜合整治中拿出“繡花功夫”,清除城市里的“盲區”和“死角”,考驗著主管部門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智慧。
市容環境綜合整治如同一次大掃除,成效幾何無外乎勤與細。對于“盲區”和“死角”,不妨多跑跑腿、多用用心,將“死角”“盲區”納入網格化管理,根據群眾提供的線索,對其各個擊破,并發動群眾與主管部門一起,共同維護治理成果。如此,通過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市容環境定會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