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4月14日訊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海洋地質九號”科考船完成2021年度設備海試及共享航次任務,于近日靠泊深圳蛇口郵輪中心碼頭。這是“海洋地質九號”船2021年首個航次,共完成了18臺套調查設備的海試工作,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其中,于1778米水深獲取到15.83米柱狀沉積物,創造了該試驗海域具有姿態和方位信息柱狀取樣最長樣品的紀錄。

據本航次首席科學家、青島海地所高級工程師楊源介紹,本次海試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一是首次在南海1778米水深處獲取深海超長、連續、低擾動的沉積物柱狀樣品15.83米,大幅刷新了海地所地質取樣最長9.5米的長度紀錄,同時創造了該海域采用柱狀取樣器獲取的同時具有姿態和方位信息最長樣品的紀錄,標志著深海沉積物柱狀取樣能力達到國內領先水平。二是利用自主研發的海底沉積物原位探針及布放系統,首次在1700米水深完成沉積物多參數連續探測,獲取海床面以下2.66米深度內沉積物力學性質、物理環境、化學環境共9個參量的原位數據剖面。三是首次完成了自主研發的多用途水面自主測量系統與“海洋地質九號”船協同作業試驗,為實現智能化、一體化多船組網探測技術應用奠定了重要基礎。四是自主研發的聲學深拖系統首次在南海神狐海域進行應用,與船載設備獲取的數據相比,數據質量和數據精度均有顯著提升。五是完成了高負荷條件下超大容量氣槍陣列的穩定性測試,為開展地球深部構造探測提供了高質量的主動氣槍震源。六是配合大容量主動源氣槍陣列,完成國內首批量產的全海深OBS深海試驗,獲取了穩定可靠的高質量數據,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七是完成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共享任務1項,獲取了滿足項目需求的高精度多波束、淺地層剖面和CTD數據。


據了解,本次海試將進一步充實和完善海地所深海調查裝備體系,為即將開展的大洋航次調查奠定堅實基礎,為走向深海、探索深海提供有力保障。(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勛祥)
責任編輯:王逸群